瘦死骆驼大过马
邯郸解围后,一转眼过去了五年。
这一年,在位达五十一年的秦昭襄王去世了,忙于国丧的秦国暂时无暇顾及赵国。在秦赵绵延不绝的战争中已经被打成筛子一样的赵国终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面对破碎的山河,赵国太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了。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渴望安定的赵国并没有享受太久的和平,新的危险就又逼近了。
燕国,这个和赵国接壤的位于东北方向的邻居,在秦赵之间杀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一直在坐山观虎斗,就差没有组织拉拉队去秦赵交战的阵前去呐喊助威了。燕国很乐于看到这两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互掐,欣赏邻居之间的斗殴,不仅仅能获得观赏的乐趣,更是冀望于能获取鹬蚌相争后坐收渔翁之利的收益。
当这两个猛兽之国各自偃旗息鼓,收队返家去舔舐自己的伤口时,我们的渔翁燕国开始了蠢蠢欲动。
动歪心思的始作俑者是燕国的相国栗腹,他向刚继位四年的燕王喜献言:“赵国的青壮年在几年前的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而现在那些战死赵军的遗孤都还没有长大,这对燕国来说,是百年难遇的占赵国便宜的机会。”
这番话令燕王喜怦然心动,可是另外一位大臣乐间表示了不同的意见,这位乐间就是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其民作战经验极为丰富,我们现在乘人之危进攻赵国,不但在道义上站不住,而且真动起手来也未必能取胜。如此轻举妄动,并非明智之举。”
用兵作战是国之大事,既然有反对的声音,那就先派人去赵国实地探视一番吧!恰好不久之后赵孝成王要过生日,燕王喜就决定派一位大臣以祝寿为名去赵国察看虚实。
在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之前,先派人去实地查勘一番,表面上看来燕王喜还算是一个注重调查研究的君王。可是比较搞笑的是,他派去出使赵国的人竟然是主战派的栗腹,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燕王喜已经是倾向于要来占赵国的这个百年难遇的大便宜了。
如果燕王喜真的是一种拿不定主意的态度,那么他应该派一位既不主战也不主和的骑墙派大臣出使赵国。如此,在没有既定成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看清楚赵国的真实状况。
现代的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确认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去寻找证据,并且倾向于无视否定个人既定观点的证据。
现在的栗腹就像一个手里只拿着一把锤子的人,那么映入他眼帘的所有东西都会被认为是钉子。
来到赵国后的他,眼里所看到的就只是赵国大街上老幼妇孺比较多这一个事实,然后他就将自己选择性看到的现象当做更有力证明自己观点的新佐证。
虽然实质上的工作是打探赵国虚实,不过表面工作该做还是要做的。栗腹向赵孝成王献上五百金祝寿,赵国也热情款待了这位“友好使者”。招待筵在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筵席结束后在栗腹的建议下,又煞有介事地代表燕国和赵国签订了友好盟约。
在赵国表演完毕后,回到燕国的栗腹立即进见燕王喜,添油加醋喜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赵国的情况,无非是说赵国男丁稀少,民贫国弱。
结论是:兵少,肉多,快来。
既然国相都已经不辞劳苦地实地调研过了,那还等什么,整顿兵马,开始干吧!
可是此时,另有一个名叫将渠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劝谏燕王喜:“我们刚刚和赵国签订好友好盟约,转过头就去进攻,这是没有信义的表现,缺乏信义的用兵,必定会招致灾祸啊!”
信义?在这个以力争利的时代你给我讲信义?一边站着去吧!燕王喜对将渠的劝谏嗤之以鼻。
看着视信义如粪土的国君,乐间只好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劝谏:“连强大的秦军都未能灭掉赵国,我们燕军靠什么去取胜呢?”
燕王喜:“很简单,靠数量。推测赵国目前举全国之力,所能发动的兵力也不过十万出头,那么我出兵二十万,两个打一个,可以吧?”
乐间说不可以。
“那我出兵三十万,三个打一个可以吧?”
乐间还是说不可以。
这下燕王喜怒了,“那我就举倾国之兵,六个打一个,总可以了吧?”说完拂袖而去,留下了怔在原地无语的乐间……
燕王喜对这两位劝谏大臣的怒气是可以理解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争霸于天下的国君同样不是好国君。现在,天赐的的良机就摆在眼前,赵国明明就是一块稍微跳一下就可以吃到嘴里的馅饼,天上掉的馅饼还不去吃,你们当我傻吗?
说到做到,赌气后的燕王喜真的下了血本。他将燕国全部能征用的人力全部集中到一起,凑够了六十万,战车2000乘,他要证明给乐间和将渠看,自己才是对的。
在燕国的对外作战史上,从来没有发动过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出征之前,燕王喜心情激动,他感觉自己目前所做的正是自己的祖上从未达成过的宏伟壮举。在机会面前,敢于下注,敢于倾尽全力出击,这只有那些有魄力的雄主才能做得到,我,燕王喜,就是那位站在机会之神面前的一代雄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