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啊徐教授,我对你的看法并不同意,我觉得这首诗并不切题。”
“是嘛?钱教授,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呢!”
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两人可是代表着华国文坛的半壁江山,看见这两人吵架……不是,看见这两人争论,可是几十年都看不到一次啊!
钱通咳嗽两声,有些尴尬地摸了摸后脑勺说道:
“徐教授你不要着急,其实我和你一样,都认为这首诗其实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对这首诗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嗯?你说来听听。”
钱通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指着屏幕说道:
“徐教授说这首诗非常切题,但我认为这首诗其实并没有切题。
其实理解这首诗根本不用那么麻烦,也不用看成是什么主谓颠倒的精妙把戏,只要顺着诗歌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大家想想看吧,诗歌前两句提到的意象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
不可能。
所以,这首诗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螃蟹不可能剥我的壳儿。】
【我也不可能落在雪花和枫叶上。】
【你也不可能会想我。】
作文的命题是《说不出的思念》,而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却是你不可能思念我,这根本就是离题千里了吧?”
顿时,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发现钱通教授的理解更加简单,而且与徐长青教授的理解一样很有说服力。
但是,这两种理解却会导向两种截然相反的立意。
那究竟哪种理解才是正确的?
众人陷入沉思。
正在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孙老师站了起来,她举起了右手,眉头紧锁。
“孙老师,你有话想说?”
“是的。”孙老师点点头,“我认为,两位教授的理解都没有问题,而且我刚刚坐在台下的时候,又想到了这首诗的第三种理解!”
“什么?还有第三种理解?”
大伙儿全都愣住了。
就连钱通和徐长青都一脸诧异地看着孙老师。
孙老师清了清嗓子,有些不自信地解释着。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不成熟的小猜想,不一定对,但我还是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无论钱教授还是徐教授的理解角度,都是建立在整首诗的背景发生在现实世界这一背景下。
但是,我想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观点。
这首诗,其实是描绘了另外一个虚构的世界。
螃蟹可以吃‘我’。
‘我’会落在雪花上、枫叶上。
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颠倒的。
所以,只有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你’才可能想‘我’。”
众人恍然大悟!
他们发现,无论是孙老师,还是钱、徐两位教授都可以自圆其说地理解这首三行短诗。
甚至,这三种分析和理解全都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那么这三种理解……到底谁对?”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
大伙儿全都沉默了。
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一首诗,三种理解!
哪一首现代诗能有如此众多的内涵?
更何况,这首诗从头到尾只有三行,算上标点符号也才只有三十六个字而已!
“哪一种都对。”
钱、徐二位异口同声地说着。
他们互相对望一眼会心一笑。
很显然,这是一首天才之作。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篇作品问世,就应该能够让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理解。
毫无疑问,这首三行小诗已经超出高中生该有的水平了!
它绝对是顶尖诗人才能创作出的好作品!
“天呐,我浑身都在起鸡皮疙瘩。”
“何止鸡皮疙瘩?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啊!”
“太好了,太好了这首诗。”
郑国强看着屏幕上的小诗,怔怔地发呆,他也没想到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首诗,居然能有如此深刻的内涵。
一首诗,三种理解。
它就和北京烤鸭一样,一鸭三吃?
“郑校长,郑校长?”
“啊?”
钱通的呼唤,终于把郑国强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拉了回来。
“郑校长,我想问问这篇小诗的作者是谁?他绝对是一个天才诗人,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没错。”徐长青补充道,“我也想知道这孩子是谁,我们北院想要提前录取这个人才。”
郑国强沉吟片刻,他轻轻敲了敲桌子,郑重其事地说道:
“二位,不是我不想给你们看。而是在判分结束之前,我们不能透露学生的信息。
另外,我也知道这首诗确实不错,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
咱们现在是在高考判卷,而不是做诗词欣赏。
这三种理解都非常精彩,但只有按照徐长青教授的理解方法,这首诗才算的上切题,其他理解方式都与《说不出的思念》搭不上一点关系。
跑题、字数不够、体裁不对。
这篇小诗,连作文题的要求都没有完成,按照我们的阅卷规则,这篇作品是应该判零分的。”
郑国强话音刚落,所有人都露出了一丝惋惜的神情。
——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难道真的只能被挂上一个大鸭蛋吗?
(求鲜花、求票票、求收藏,这对我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