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村小镇,祈福寺。
上百名信徒盘膝而坐,听着寺庙主持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布道。
清军攻打北京,关宁军在吴家带领下,杀回北京,赶走鞑子,救下崇祯皇帝。
听众热泪盈眶。
言者慷慨激扬。
“让我们赞美关宁军!”
“让我们赞美吴军!”
“坚决团结在大周天子身边,勇敢战斗!绝不剃发!”
“为复兴中华而战!”
“为国而战是最大的功德。”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的所作所为,神仙都知道,死后阎罗王审问,罪行越多,惩罚越厉害,我们光祈祷是不够的,还要用功德去救赎。”
寺庙之内,宗教的道德之威一点点展现开来。
这也是吴世琮所期待的。
对于文盲状态的百姓来说,让他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死后的压力,讲太多道理,并没有什么效果。
主持们在讲台上,带着百姓高声呼喊着口号,旁边有两个司仪,吹起了喇叭,敲起了铜锣,气氛显得愈加虔诚,百姓不住的跪拜着。
海南教区主教方英,带着几个学子,跪在后面蒲团上,不断观察着布道的效果。
现在的他任务很重,吴世琮对祈福寺抓的很紧,各地乡村的祈福寺都在紧锣密鼓的建造着,大批的人员需要培训,整个体系都需要完善起来。
布道的教材,虽然有吴世琮的总体纲领,以及一些理念性的东西,但要具体化,怎么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回应百姓的心理诉求,还是要花不少精力的。
方英三十岁左右,也是举人出身,底子很强。
吴世琮对祈福寺的推广非常重视,也经常和方英一起深入乡野,明察暗访,探讨如何完善祈福寺体系。
熟知历史的吴世琮明白,吴军后期战斗之中,太多人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毫无斗志,清军稍微诱惑一下,就会出现逃亡一大批人,精神极其不坚定。
而宗教信仰和政治需求完美结合的祈福寺,能让士兵成为宗教战士,大大增强他们的战斗决心。
方英本来还不怎么想弄祈福寺,对于儒家学者而言,学的是圣人学问,远离鬼神的,可是一段时间接触下来,方英大大改变了其观点。
祈福寺的威力,远超其想象。
“少王爷,没有想到一座小小的寺庙,可以让百姓变得如此果敢,听说最近新招募的士兵,经过祈福寺的洗礼之后,非常有斗志。”
吴世琮站在寺庙里,看着布道完毕百姓散去,心里有些得意。
“方英,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死后有回报的,那么他们就能激发出很强的斗志。”
“少王爷说的是,我军前线战败,很多就是因为很多士兵,甚至将领,心中没有正义感。”方英对吴世琮的意思领会了一半。
吴世琮并不急着说透,“布道的教材要抓紧时间完成,还有祈福寺的乡村管理体系,也要抓紧,必要的话,让你的兄弟也过来帮一下忙。”
“不必了,学诗回了昆明,学潜的南华大学也很忙碌,我抓紧点就可以了。”
方学诗已经回了昆明,去帮吴世琮网罗人才,方学潜的海南南华大学也整理出了相应教材,不久就能招收学子了。
“行,那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
祈福寺的主持,见百姓走的差不多了,过来向吴世琮鞠躬行礼。
吴世琮点了下头,“主持,最近此地布道如何?”
这个主持是当地的一个老秀才,五十多岁,有些学问见识,在当地也有名望。
“教主,少王爷,百姓对祈福寺很喜欢,祈福寺尊重神灵,又不会做那些稀奇古怪的法术,和百姓心平气和的沟通,百姓非常信任祈福寺,他们现在觉得其他寺庙就是骗人的,骗钱的。”主持很开心的笑了起来。
吴世琮、方英也笑了起来。
方英道:“我们祈福寺不要搞那些什么神水、法术之类的,那些东西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一旦被拆穿,对寺庙信用打击很大。”
“是,主教说的是。”
吴世琮对这个主持的布道还是很满意的,“主持,现在三老会运作的怎么样?”
古代中国,行政机构一般到县乡一级,农村这一级自治程度很高,一般由地方三老主持事务。
三老,即有秩、啬夫、游徼,分别负责诉讼、收税、治安,原本由农村50岁以上老人推举产生。
这种自治方式,在南方演变成了宗族对地方进行垄断统治的工具,导致地方的碎片化,隔阂甚至敌对。
现在,三老会由祈福寺管理。
祈福寺考核三老,对他们提出要求,包括对不同宗族的人,要宽容,要友善。
“教主,现在我们的三老会,比以前开明多了,我们要求他们必须经常参与祈福寺的讲经活动,让他们更有大局意识。”主持笑呵呵的说道。
“做的不错,还有经营方面也要做好,努力成为我们的模范寺庙。”吴世琮鼓励道。
祈福寺,不仅仅是精神灌输场所,也是地方建设的支柱。
吴世琮已经给各个级别的祈福寺,分配了不同等级的田地,祈福寺依靠自己的田产、香火钱、宗教活动费用,可以维持自给自足。
但是吴世琮对祈福寺有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依托三老,进行地方纠纷的处理、征税、维持治安。
另一方面,依托祈福寺,发动百姓,进行各种建设。
这种建设并不局限于本地修路修桥,还会扩散到各个种植园、瓷窑、造船厂、矿场等,输送批量的劳动力,彻底的盘活劳动力。
“是,教主,我们已经组织了一批人员,去附近的种植园种植甘蔗,我们也期待布政司的人过来指导我们就近建设种植园。”主持说话很有水平。
“方英主教,这方面你要和陈上川、陈延川、陈安定还有邓鹤多沟通,研究一下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向乡村拓展,让百姓有事可做,一来给社会创造财富,二来百姓也能增加收入。”吴世琮指示道。
方英连忙记下。
吴世琮明白,乡村治,则天下治,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民,一旦激发出了生产力,那么其能量是非常大的。
当然,吴世琮这方面是相当谨慎的,他没有搞完全的集体化,依然保持着农民自己的田产,他推进的改革,只是给了农民一个新的工作选择。
祈福寺体系,这种真正的底层的、革命性的改革,在吴世琮的谨慎操作下,缓慢的深入到海南各地,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
整个海南岛,不经意间,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大量的农民,在农忙之余进入农场、工场工作,收入在提高,技能在提高,眼界也在提高。
作为兵源,他们不再木讷、难以调教,而是越来越适合组织性的生活。
祈福寺的教士成批的培训着。
他们一拨一拨的分赴各地,有的地方连寺庙都还没有建起来,他们就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每天在街头宣传。
宗教的狂热,一点点的扩散开来。
甚至跑到了对岸的雷州半岛。
地下的秘密布道,让雷州半岛的百姓渐渐的也聚集到祈福寺的旗下。
这一切,和两百年后的太平天国如出一辙。
大将军吴世琮,被宣传成玉帝童子转世,下界除妖。
教士们反复的鼓吹着追随大将军吴世琮,就能积累大功德,死后上天堂。
各地虔诚的教徒,差点直接喊出“信周王,得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