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冬。
明太祖朱元璋迁都京城。
不久后,朝廷下令开放所有商业,各商人可自由经商。
从这一天开始,朱元璋命其太子朱标总览朝政,自己则隐于后方,暗中成立了反沈组织,欲积蓄力量再战。
..........
“殿下到!”
“有事上本,无事退朝。”
只见太子朱标伴随着咳嗽声,从后庭走出。
上一次的刺杀,虽然把命捡回来了,但病根还是落下了。
“各位卿家,各有要事上奏?”
看着殿上少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朱标心里很不是滋味。
【魏国公徐达是他的叔父,也是他很尊敬的长辈,却在这一战中,不幸战死!】
【曹国公李文忠是他的表兄,一直以来对他很是照顾,为救父皇身死!】
【凉国公蓝玉是他的好兄弟,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为拖住沈安,掩护父皇撤退,不幸战死。】
..........
太多太多了。
这一战,可真的是伤到了大明的国本。
朱标知道,其实最难受的还是他的父皇。
虽然表面上看,父皇装着无所谓的样子,但他知道,自迁都到京城后,父皇的头上已经出现了白发。
要知道,父皇今年才四十二岁。
正当朱标在想怎么能让朱元璋开心起来时,他的弟弟朱棣则是站出来说道:“禀殿下,北方的察合台王国近期频频骚扰边关,有入侵的企图。”
朱棣话音刚落,朝中立马议论了起来。
“要是现在蛮夷入侵,可如何是好啊”
“是啊,要是在早两年,非把他们打出屎不可,可现在,哎!”
“现在内有沈安作乱,外有蛮夷入侵,搞不好内外夹击,我们就危险了。”
.............
这也难怪他们会这样想。
与沈安那一战损失了几十万兵力,连同朝中的大将也一并战死。
现在根本没有兵力和大将能抗击蛮夷。
因为要留兵力镇守沈安,以防他作乱。
台阶上的朱标也听到了大臣们的议论声,不过从小跟着朱元璋打仗过的他,根本不虚这些,他开口问道:“韩.国公,诚国公,二位都是朝中的大臣,又是出计善谋者,你们以为现如今当如何应对?”
李善长因之前保住了南边的十几万大军,最终在朱标的强力建议下,朱元璋恢复了国公和丞相的位置。
相对的,朱元璋为了平衡,把刘伯温也封了个国公并任右丞相。
这样一来,朝中的势力得以了平衡。
“回殿下,臣以为,必是那蛮夷听到我明朝动乱,以为有便宜可占,所以才会屡屡出兵。”
“因此臣建议,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则要杀他三百里,杀到他们不敢再窥视我大明。”
李善长话音刚落。
议论声立即响了起来。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杀气的李善长。
要知道,平常李善长献的策都是四平八稳,很少有这么急进的。
就连他的老对手刘伯温听到这番言论后,也是侧目。
想到到,刘伯温站出来道:“臣以为善长兄之言,颇有道理。”
“要是不应战,则对方以为我方式微,肯定会得寸进尺。”
“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主动发起攻击。”
“让他们看看,他们的兄弟前元王朝,是如何毁在我们明刀之下的。”
“好。”
“诚国公讲的好。”
“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明刀还锋利不锋利。”
右边的武将听到刘伯温的话后,很是提神。
他们没想到,这酸儒书生也有这一面。
真是刮目相看了。
太子朱标听到后,也是微笑的点点头,表示同意,他接着问道:“四弟,你以为如何?”
朱标有意想培养自己这个四弟。
要说这众兄弟当中,谁最像父皇,无疑就是四弟朱棣了。
因此,朱标也常常教导朱棣,让他帮朱元璋分忧,特别是这关键的时期。
“殿下,臣弟是这样想的。”
“如果能不战尽量不战,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
“但真的避免不了,就要先下手为强,将战场转移到外界,比如将战火引到他们的国家。”
朱棣这些年来,一直跟在蓝玉身边学了不少东西。
战略眼光,战术安排,战场拼杀都是他一点一点从战场中学来的。
现在国家有难,他想的是,一定要替父皇和大哥分忧。
朱标听着朱棣的话后,很是欣慰。
看来这战场还是磨炼人的。
要知道当年朱棣可是非常顽皮的,几乎无人能治。
而现在的朱棣已经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这也算对母亲有一个交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