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少年强则国强
大王这是要改革秦国现有制度啊。
要知道,秦国虽有县和郡,但双方并没有隶属关系,是独立的两个行政机构。
县为秦国的原有地区,郡多为边疆地带,算是秦国打下来的地方。
因此秦牧此刻抛出郡县制,立马就在大臣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当场炸了锅,毕竟,这可是让秦国政治乃至行政机构彻底发生变化的诏令。
所以哪怕如今是在大朝会上,还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议论声。
这一举动也惹得维持朝堂秩序的御史们低声呵斥,花费了一番功夫才让殿内重新恢复平静。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议论的大臣们发现,最前面的三公九卿这些重臣们稳如泰山,哪里还不明白这件事情大王已经跟这帮重臣们通过气了。
既然上层已经达成一致,那么处于中层的他们也只能执行。
况且,大朝会是仪典,并不是商议政务的场合。
就算他们这些人有什么意见,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提。
“从今日起,秦国将推行考举制,考试内容为文书、秦律、算数。小考中者可安排在乡里亭任职,通过小考者可参加中考,中者可安排在县里任职,通过中考者可参加大考,中者可安排在郡里任职,初次考举,定在十二月初一。”
“因为是第一次试行,所以会在今年十二月至二月连行三场考试,此为恩科,往后非特殊情况将不再连考,而是按照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的标准进行。”
赵高又在抛出一个重磅炸弹。
这三样考试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语文、法律、数学,是秦国为官最基础的三项。
秦牧之所以大力推行考举制,是因为考试是最公平的手段,这是华夏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的经验之谈。
这种考试摆明了告诉六国人才,只要你识数识字,懂得秦律,又肯为秦国效力,那么,你就有机会出人头地。
将六国人才尽收囊中,好过他们站在大秦的对立面。
“从即日起,秦国将举行义务教育,开办社学、乡学、县学、郡学和国学,十岁以下都可加入社学,五岁以上、十四岁以下可加入乡学,通过考试可晋升,学员的亲属也可旁听。”
“年满十四岁者可直接考取县学、郡学、国学。国学毕业后可直接出仕为官。”
“入学者食宿全免,徭役全免,优良者还会发放粮食作为奖励,。”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这意味着大秦十四岁以下的孩童都能得到教育,的确是件好事情,可是秦国的财政能支持大王这般‘挥霍’吗?
况且,国学的创办,最受打击的就是他们这些贵族,因为此时的知识全都他们手中垄断。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勇则国勇!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王阳。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秦人,与天不老!壮哉,我秦人少年,与国无疆!”
赵高的话,让章台宫彻底炸了,每一个朝臣,都感到热血沸腾,忍不住喊道:“彩!”
“彩!”
“彩!”
“我大秦少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而六国使臣则头皮发麻,心里发寒,这就是大秦的君王吗?
尽管这些话是从赵高口中念出来的,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这背后授意之人是谁。
难道秦王真是天命之主?
羲和眼眸闪烁。
这就是天命之主。
古来今来,读书这种事情都不属于普通百姓,如今秦王政大规模的开民智,当真是功在千秋。
儒家之人对视一眼,都不由得紧蹙眉头。
如果说,孔子是有教无类,万世之师。
那么,秦王政就是天下万民之师。
这种前所未有的教育制度,真的是让他们叹为观止!
但是儒家之人也可以预见,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士子,将会是儒家的最大敌人。
甚至可以说,这种教育制度,会给儒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儒家要收束脩,而秦国免费教学。
儒家入仕还要考试,而国学毕业则直接包分配。
试问,两相对比之下。
谁还愿意加入儒家?
谁还愿意接受儒学熏陶?
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
秦牧坐在王座上,默默的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底,他之所以敢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各方各面的改革都已经初见成效。
土豆的种植规模如今达到了三十多亩,马上又要到收获季节了。
红薯更是惊人,因为‘红薯藤’也能作为‘种子’,所以达到了种植近百亩的水平。
这两批作物一旦收获,那么,种植规模就能进一步扩大。
要知道,红薯在某个朝代可是创造了一个所谓‘盛世’出来,人口更是暴增。
秦牧争取在三年之内在秦国全境播种。
这也是秦牧敢于开办国学的原因。
因为土豆的成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成熟最多也只需要一百天,最短六十天即可。
而且一年两季,每年的三、四月和七、八月份都是合适的播种季节,而且土豆亩产可达数千斤,即便是在贫瘠地区,也能有两千斤以上的收货,比起现在的亩产。
提升了至少数倍,如此一来,自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给学员提供吃食,更是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