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顿了顿,随即潇洒地笑道:“孩子聪慧!”
他看向赵宣的眼神,充满了欣赏和认可。
平日里自己处理政务,倒不会想到这里。因为对于国库余钱这些事,他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不需要去刻意思考。
但赵宣不同,他对这些外在条件,是不了解的。
所谓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赵宣面对不了解的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边界条件,其处事方法甚为严谨。
嬴政知道,身为皇帝,就要有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于不清楚边界的问题,不要着急给出决断,不能因为不清楚而给出错误的命令。
皇帝一个小小的错误,下面的人执行下去,可能捅出天大的篓子来。
赵宣这么小的年纪,却有这么成熟老练的思想。一句话,便让嬴政连连点头称赞。
嬴政道:“你就当国君里还有五十万金。”
赵宣眉头一皱:“只有这么点?”
嬴政打着哈哈:“国库由皇帝老儿管着,我哪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咱就先估摸着这个数。”
赵宣一想,叔父这话说得也没错。国库由治粟内史管理,数据只汇报给皇帝一人。
可以说这大秦天下除了这二人,没有人知道国库的具体数目。
赵宣也不纠结,他以这个数目为基准,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蒙恬将军向来忠义,但这忠义有时候也未免是好事!”
嬴政疑惑道:“这话怎么说?”
赵宣又道:“长城损毁,这事可大可小!”
“长城是我大秦抵御匈奴的一道重要屏障,若匈奴得知长城漏出缺口,趁机攻入内地,那后果不堪设想。”
嬴政深以为然,自统一天下之后,北方的匈奴便是他最大的顾虑。
所以他派出了心目中能力最强的蒙恬前去镇守,同时又派了扶苏过去稳定军心,只不过在扶苏心里,这成了父亲对他的流放。
嬴政道:“按贤侄这意思,三万金应迅速给蒙恬送过去?”
赵宣摇摇头:“不是三万金,而是五万金!”
嬴政不解,问道:“为何?”
赵宣接着道:“蒙恬报三万金,报的是原材料的价格。他的性格我了解,能为朝廷省的,他一定省下来。”
“因此朝廷拨过去的三万金,蒙恬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
“购置完原材料后,蒙恬必然用手下亲兵和徭役一同修筑长城。为防止匈奴趁机南下,蒙恬一定会催促他们尽快完成。”
“可是这样一来,士兵脱离了训练,徭役增加了负担。这群人混在一起,若是有个刺儿头不怀好意地振臂一呼,再联合匈奴里应外合……”
说到这里,赵宣不自觉地摇了摇头。
轰!
这一点,是嬴政没想到的。
嬴政原来的计划,是砍一半,只拨一万五千金给蒙恬,同时再征调五千徭役前去协助修筑长城。
他现在庆幸,自己来找了赵宣商议。否则,真有可能酿成大祸。
嬴政问道:“那应该拨付多少合适?”
赵宣道:“至少拨付五万金,让蒙恬多请当地的工匠,减少徭役的负担,不能放松对士兵的训练。”
“如果有剩的,让蒙恬作为军赏备用金。依照蒙恬的性格,断不敢把这笔钱贪了去。”
对于蒙恬的这封奏折,嬴政心里已经表示了对赵宣的认同,但其间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嬴政准备在沛县政论结束后,再一并提出。
嬴政点点头:“不错,那沛县的事情?”
赵宣接着说道:“至于沛县,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可是个大麻烦。”
赵宣看到这封奏折的时候,想到了一个人——刘邦!
这家伙就是发迹于沛县的汉高祖,将来推翻大秦有他的一份功劳。
不过按照时间推算,现在聚集在芒砀山里的,应该还不是刘邦。而写这封奏书的萧何,也是个了不起的后勤选手,没想到他现在就已经在沛县做官了。
嬴政表示不认可:“山贼之乱,病在腠理。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嬴政的看法,赵宣也没办法批驳。他不可能说有个叫刘邦的泗水亭长,将来就从芒砀山起义了,最后还攻入了咸阳,推翻了大秦!
现在大秦如日中天,这话说出来,谁也不会信!
赵宣只是委婉的说道:“叔父说得没错,山贼之乱,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如果处理不好,导致山贼与城内百姓沆瀣一气,那城中的官吏可就危险了。”
“若周边县地纷纷效仿,可能就会引起一番动乱。”
嬴政点点头,认为赵宣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那你说说,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派兵去剿杀吗?”
赵宣摇摇头:“咸阳距沛县几千里,咸阳大军过去,消耗钱粮不说,光是时间上就极为漫长。”
“不如让萧何组织当地乡勇组建民兵,当民兵缴费可抵消徭役、兵役,不愁招不到人!”
“萧何搞后勤不错,但带兵能力不行。奏书里可以把具体剿匪的方法也写进去,让萧何照办就行!”
嬴政心里纳闷,赵宣怎么这么大的本事,连千里之外沛县一个小官的能力都如此清楚?
不过这话嬴政是埋在心里,并未问出,他提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剿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