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快来!顺天府张伯阳、张符奴的新作!《蜀山剑侠传》第四册出来了!”
“足下!吾要三册!”
“吾要一册!”
“我要一册!”
...........
成都府、这是大明在西南之地第一大府。
在这等寒冬腊月里,府县之中的南川庙门附近,在一条繁华街道上,一家书店的生意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
旁边抢购书籍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人太多,还引来了衙役维持秩序。
走在路上,两个穿着素白色圆领袍的一老一少也看着远处热热闹闹的书店打量。
“月溪、观此景,可有感触?”
看着远处的书店,中年老者低头看向了少年人。
对此询问,少年人也认真回答:
“张符奴的书,吾也看过,其中神话志异确有一套,不过这些终究是小道尔。”
“呵呵~话虽如此,但汝也看到了。”
“张符奴不过初出茅庐半载不足,就让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巴蜀百姓熟知他的大名。”
“吾近来可是收到了不少士林友人的书信,大体都提到了此人。”
“此人虽未外戚之子,但是确有才华,并且听闻,其人有过目不忘之才能。”
“只可惜吾父子二人尚在守孝期,不然汝倒是能在此次乡试,与他一较高下。”
在这条街上聊了半天的父子二人,便是自号石斋的左春坊左中允杨廷和。
站在他旁边的少年人,便是自号月溪,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他们二人讨论的,则是张伯阳这小半年来,利用空闲时间所写的《蜀山剑侠传》。
要知道明代印刷行业发展迅猛,加上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都注重平民的读书。
明朝各地知府、县令更是积极开办官方的社学,并且提倡私塾。
因此明朝的识字率发展到了弘治时期,已经达到了历朝历代最高的时期。
平民的识字率提升,也导致了小说行业的蓬勃发展。
张伯阳说帮张鹤龄赚钱,写小说便是最为出名,也来钱最快的一种手段。
杨廷和看着眼前疯狂抢购张伯阳书籍的百姓们,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心想、若是所有百姓都能把看杂书的乐趣,放在研读四书五经上,或许大明朝的秀才,要多出几十万。
不过在他这么想的时候,张伯阳刚刚给顺天府的“顺天书局”递交了《蜀山剑侠传》的第五册。
书局的管事喜滋滋的家接过了张伯阳递来的稿子,然后赔笑道:
“小侯爷不愧是文曲星下凡,这《蜀山剑侠传》看的我等痴迷。”
“莫说我等、就连我家主人,也是看的如痴如醉。”
“快别吹嘘了……”看着眼前人的吹嘘,张伯阳有些无奈,只是伸出了手。
这手势很容易理解,而这名管事见状也点头哈腰的笑道:
“小侯爷放心,润笔费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按照之前的约定,书局印刷,取六成,小侯爷您四成。”
“另外、外边各府县的书局,也会给小侯爷您三成润笔费。”
“我们书局这三个月给您的润笔费是这个数……”
说着、管事抬起了三根手指头,而张伯阳则是皱了皱眉:
“仅仅三千两?”
“嘿嘿……这已经不少了,毕竟这仅仅是顺天一府的销路。”
管事陪笑,顺带也解释道:
“去岁礼部有一名大人,一书售出七千册,也不过取到了两百多两银子。”
“我们书局里,便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三个月也不过售出四万多册。”
“您这本书,一册共三十回,定价120文一册。”
“三个月时间,四册书,仅仅顺天府,就售出了七万多本,平均一册一万三千多本,实在不易。”
“小的估计,顺天府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得在府县上。”
“不过您也知道,山高路远,押送钱银也是难事,因此他们才需要多抽一成。”
“但就算如此,小的敢和您拍胸口,府县上的润笔费,加一块,绝对不低于五万两。”
管事拍着胸口保证,对此张伯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想让人办事,总得让点利润。
更何况、对于寿宁侯府来说,五万两银子足够用很久了。
张伯阳了解了一下,整个寿宁侯府,一年的开销,也不过五千两银子罢了。
五万两银子,加上后续《蜀山剑侠传》的剩下六册,包括之后的润笔费。
估计、全部加一起,自己想做的那些事情,应该都能够做了。
算了一下,张伯阳也端起了放在一旁的茶水。
管事见到张伯阳端茶,也知道这是端茶送客,因此陪笑道:
“那么小的就不打扰小侯爷您了,请您待会让侯府的人点点,账本就放这里了。”
说着、管事将一册账本从怀里拿了出来,而旁边的一个家丁也上前接过了账本。
书局管事一离开,没过多久就来了一辆马车。
马车上有三大箱红木箱子,侯府管事清点之后,共计三千一百七十五两,分文不差。
就连张伯阳也看了一眼账本,没有发现什么有问题的地方。
不过想来、书局也不会为了几千两,得罪正在威风的寿宁侯府。
看着眼前的三大箱银子,张伯阳摸了摸下巴。
“自己……似乎得考虑考虑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