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说吧。”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知性女人拿起了话筒。
“当然,苏言先生的故事自然不用我去评价,或许我也没有资格评价。
苏言先生,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您所说的老爷子是苏满芳老爷子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笑眯眯的望着苏言。
苏言先是一愣,而后微微颔首,算是默认了。
“嘶……”底下的观众们,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反应就有趣的多了。
其实你说苏言的话,大家不过是最近在网上才知道他。
可你要说苏满芳老爷子,几十年前,几乎就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说书其实只是一个大范围的统称,它可以包括评书
单口相声、鬼故事、有声小说、这些都可以称为说书。
但是评书指的就是评书这门艺术,不包含其他的意思,你必须有套路有包袱的来说一本书,而且条理清晰,有头有尾。
不能完全照着书本上的说,要说出自己的意思才行。
他的评书,可谓是家喻户晓!
约摸在三十年前,苏满房在华夏广播电台总台录制了长篇评书。
单单一个选段,听众就多达六亿!
后来,电视兴起。
仍旧有许多的老观众,不愿意看电视机,就为了听苏满芳老爷子的评书。
可以说,苏满芳老爷子的评书就是在场中年人的童年。
也是在场一些老爷子们的青春!
他生平,发布的电视评书多达两百多部!
有的一部长篇评书,可能高达上百个小时。
可以说,这就是华夏泰山北斗一般的评书大家。
而现场的观众听评委提到这个名字,怎么能不感慨?
很快,那个女评委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年轻的时候有幸跟着我父亲听苏满芳老先生的评书,那次是一个小堂会,在场的人并不多。
那个时候,老先生让一个半大的小孩子上台说书。
并非是评书,而是讲故事。
那个孩子也就……就和台上的小朋友这么大年纪。
故事说的什么我记不清楚了,就记得全场都在给孩子叫好。
还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那孩子手中的折扇。
上面刻着‘岂能尽随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和苏先生手上这把一模一样。”
顿了顿,那评委继续说道。
“因为当时我年轻,只是觉得说书人的扇子有趣,便问了我父亲。
我父亲因为喜欢评书,对这些也十分了解,他给我解释,扇子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据说早先说书的先生没有扇子,这个扇子的来源实际上是过去教书先生打学生用的手简,就是戒尺。
所谓‘尺五之竹圣人传’,是一根一尺五的竹子,上宽下窄。
这样的说法和‘说书的祖师爷’是孔夫子的说法是相一致的。
说书呢说的是理,说的是故事外大家不知道的事情。
以前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大部分的人生道理还真的都是从这些路边说书人嘴里听来的。
因此,这说书人啊也称得起别人叫一句先生……
抱歉,有点跑题了。
苏先生,我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时隔多年,还能再见到这把扇子,颇为感慨。”
苏言笑而不语。
确实,这人说的没错。
说书这个职业和别的职业不同。
早前在华夏所有的行当里,真正当得起先生二字的。
那就只有私塾里教书的先生了。
除此之外,似乎就找不出其他的了。
比如你说剃头先生、打铁先生、甚至财主先生等等。
这些都不像样子,可除了教书先生之外,还有一个说书先生。
教人道理,便是如此。
其实旧时候搭台唱戏的也是如此,教一些没有读过书的老百姓故事里的道理。
只不过这些艺人的戏,那大多都是前人传下来的。
至于说书先生的书和故事,大多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一个心术不端,三观不正,学问浅薄的人,是做不了说书先生的。
看来的确是自己的旧识,想到这些,苏言再次对那个评委点头示意。
刚刚这个评委这番话,对说书人来说并不陌生。
几乎人人都知道。
可对于这些观众来说,那可就是一件新鲜事了。
他们没有想到说书人还有这样的讲究和说法。
仔细回想一下,确实如此。
配叫先生的,除了教书的,就只有说书的了。
而刚刚评委这一番话,也让许多人明白过来。
这个苏言人家并不是什么“网红”,不仅是大有来头的名门之后,他从事的这个而今并不多见的职业,更是颇有讲究。
“哈……抱歉,我这也说了好多闲话。”听到底下观众的议论,女评委也意识到了什么,准备开始说正事。
“回到我们的比赛哈。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苏言先生的功底在这,不用多说。
前面的故事和精彩,甚至让我一度沉迷其中。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这个节目面向的是少儿。
同样,比赛的打分也是根据我们小朋友在场上的表现进行打分。
我想说的是,在刚刚表演中。
我们小朋友的表现,不比苏先生差!”
此话一出,观众再次哗然。
同时开始有一小部分人,对这个评委开始了质疑。
这些人开始嘀嘀咕咕的小声讨论起来。
“这个评委是因为认识苏言开始故意夸赞孩子么?”
“我觉得这个节目是不是有内幕了,就算苏言先生有名气也不至于这样啊……”
“我倒是觉得不可能,你要说其他频道可能有内幕,华夏频道,至于弄这些东西?”
很快,女评委就给出了自己刚刚说这话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