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想了想,“不在了,跟着他家人去京城市投奔他亲戚去了。
别人都说他怪,其实我倒是觉得不是。
只不过他太入魔了,人都说唱戏学艺,不疯魔不成活。
他啊,是真到了这个地步啊。
他临走的时候和我说过,等他到了京城市,就到天桥附近。
和她一起卖艺,赚点钱够他们俩开销就可以了。”
听到这,苏言若有所思。
以前京城市的天桥,对于华夏的老艺人来说,那可是不得了的地方。
所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民国初年,天桥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京城市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
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互为促进。
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
在这种背景之下,便有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卖艺”。
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
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
天桥市场的艺人表演是天桥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
其艺术形式包括说、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
其艺术风格与造诣,只有雅俗之分,而无高下而论,异彩纷呈,各逞英雄!
而今,天桥与京城市其他地区完全一样,进行了大量的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工程,现代的高层住宅楼和宽大的马路取代了传统的建筑!
京城市的老天桥虽然早已经没有了老京城的气息。
但老爷子口中那个线戏艺人本就“怪”且“执拗”,苏言觉得只要他尚在人世,很大几率就能在天桥找到他。
老爷子继续道,“和他的木偶一起卖艺,而不是用他的木偶卖艺。
他说这话啊,哪里是把他的木偶当成傀儡,分明当成了自己的伴儿啊。
他先把自己的木偶当成了真人。
所以他的木偶才最好看,他的木偶线戏,也最像真人啊……”
后面苏言又和老爷子闲聊了一会,随后便离开了。
告别的时候,苏言自然好好的谢过了老爷子。
老爷子倒是表示没有关系,临走仍然不忘夸赞苏言的书说得好。
京城市,天桥!
苏言知道了更加详细的线索,喜不自胜。
不过让苏言有些奇怪的是,刚刚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话的杜小若看上去比自己更要高兴。
还时不时紧紧握住她的小粉拳。
想了想,只当是这个小丫头替自己高兴吧,所以苏言也没有深究。
“苏言哥,你要去京城市么?”这时候,杜小若突然问自己道。
“嗯,近期就出发。”苏言点点头。
杜小若有这样的问题苏言并不意外,刚刚自己就表示想要亲自找到那个线戏艺人。
“还……回来么?”杜小若的语调低了几分。
“当然还回来。”苏言展颜一笑。
这些年,苏言走南闯北,是名副其实的江湖说书先生。
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小剧场落脚,并长住。
一是因为这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用说,苏言觉得这是自己的福地。
系统在这里开启,赤伶、囍、牵丝戏这几个故事歌曲的奖励,都和这里息息相关。
地利的话,更不用过多解释。
作为景区里的剧院,景色本就十分的不错。
至于人和,就是字面意思。
除了林老头、杜小若这些人都十分的和善。
而这个剧院里长住的都是华夏不同行业的传统曲艺人,大家不仅没有所谓的同行竞争,甚至多是惺惺相惜。
因此,苏言也是决定弄清楚牵丝戏之后再回来。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林老头的《囍》,苏言可不打算放过!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杜小若眨着灵动的眼睛,“那你着急出发么?不着急的话,能不能等等…………”
说到这,杜小若突然意识到自己这话有些不太合适,赶紧补充道。
“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是我最近刚好也要去京城市。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想和你顺路一起。
当然,你要是自己去的话,也没关系。
我去京城市还没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