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四步法。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掺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简单吗?
简单!
可实际操作起来确是难于登天!
众所周知,造纸所要用到原材料是麻,树皮,烂布头,竹子等。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纤维提取。
一块树皮可以被扯烂,可以被泡朽,可以被烧成灰,可你提取纤维试试。
闹呢?
最早以前,人们是用生物碱液通过长时间的浸泡把这些原料沤成糊状,然后再想办法退去表面的胶。
过程繁琐不说,还恶心。
好在秦禹有腐蚀性更好,溶解速度更快的碱液。
生石灰加草木灰,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就能得到品质优越的纯碱。
这东西和化骨绵掌有的一拼,腐蚀性也就比酸稍弱。
老秦家又闭门谢客了。
帮忙的韩绣娘和秦大风在秦禹的强烈要求下,都带上了四层麻布做的口罩。
秦家原本的茅草屋都拆了,牛棚养鸡场也被迁移到了别处。
空出的一大片土地上,老秦家起了一处三进的大宅子。
虽然大面积拉开了和下赵村村民的阶级基础。
但韩绣娘偶尔还是会忍不住乐出声来。
房子是盖好了,可里边的装修还没弄完全。
比如,后院用青条石砌成的水池子还没有放水。
正好,成了秦禹的原料池。
把经过过滤的碱水溶液倒了满满一池子,一尺见方的青檀木树皮被整块整块扔了进去。
这些树皮是书院架梁时刨下来的,村民们都拿它当柴火烧。
秦禹无意间发现燃之有异香,于是就不让烧了。
本来是打算做点儿檀香的,可后来发现自己的科技树没点这个天赋。
所以就扔在仓库不管了。
现在好了,都成造纸的原料。
之所以不选麻,是因为麻的纤维太粗,做出来的纸张表面凹凸不平不说,脆还吸水,不利于书写。
相比之下,木质纤维就好太多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脱胶,树皮已经成了纤维状。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打浆了,秦禹用木头架子做了一个石制的打桩机。
可是不太好用,费时费力不说,还出不了多少货。
最后还是老娘提醒,这才把石磨又推了出来。
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打浆的速度快了很多。
父子二人又忙了一天,这才把一池子的纤维制成淡黄色的纸浆。
原本以为接下来捞纸的工作会很简单,没想到这竟然是他娘的最难的一步。
水掺多了,纸浆都团成一团漂在水面上,一捞一个纸疙瘩。
水要掺少了。
纸浆就会全部沉在水底。
一捞,捞上来个寂寞。
无奈之下,秦禹只好用出最笨的笨办法。
纸多加水,水多加纸。
然后让老秦跳进池子里用木棍疯狂的搅动,自己和老娘一次次实验。
终于,竹篾子上澄出了一张薄厚均匀的半透明湿纸。
激动的秦禹差点从捞纸池中跳起来。
“娘,手可不能抖啊,成不成就看这一下了。”
韩绣娘听儿子这么一说,也是紧张的要命。
从捞纸池到晾纸台总共不到一丈的距离,愣是靠挪过去的。
把竹篾子稳稳的放在晾纸台上。
娘俩不约而同的长舒一口气,然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成了吗?”
秦大风小心翼翼的问到。
比起制盐,这造纸可难太多了。
“大概吧,把表面的水分晾干之后就知道了。”
随后秦禹和老娘两人又箍上新的竹篾子继续之前的工作。
一家人从早上干到晚上。
吃饭都是吃的干粮。
一刻都不曾停歇。
韩绣娘毕竟是个女人,体力有限。
后边的工作几乎全是老秦和秦禹两个人完成的。
等收工的时候。
偌大的一个院子,已经被竹篾子铺满了。
秦禹看看最早晾出来的纸浆,经过一天的晾晒,基本已经成型了。
用手轻轻捻了捻。
一小块湿纸被揪了下来。
还算完整,其他的还需等到完全晾干才知道。
“爹,娘。
忙了一天了,吃完晚饭先睡吧。”
“嗯,小彘你和你爹先吃吧。
娘再守一会儿。”
秦禹本来想说这纸又没长腿跑不了,有啥可守的。
可一想到老娘的脾气。
也就没再劝。
想守就守着吧。
守的困了她自然就回去睡了。
快速把碗里的面条扒拉干净,回屋就去睡觉了。
连枪都没顾得上练。
实在是太累了。
……
“小彘,小彘……”
秦禹揉了揉眼睛,站在他床前的老娘双眼满是血丝。
他皱皱眉头问到。
“您这是一宿没睡?”
韩绣娘没回答他的问题。
而是轻声说道。
“快起来看看,你爹不知道怎么办了。”
秦禹暗道一声不好,难道是出什么问题了?
于是鞋子也顾不上穿,赶忙朝着院子里跑去。
天色刚微微亮。
老秦佝偻着身形,正蹲在一个竹篾子旁边看。
是最早晾出来的那张竹篾子。
看的太入神以至于秦禹过去他都没发觉。
蹲下身,摸了摸。
已经干了?
秦禹揪着一角,直接提了起来。
“哗啦啦。”
六尺见方的淡黄色纸张发出清脆的声音。
完好无损!
“这不没问题吗?”
秦禹嘟囔了一声。
秦大风猛的站起身。
“成了?”
“成了啊!”
秦禹说完之后愣了一下。
然后反应过来,直接喊了出来。
“卧槽!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