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冬。
阳光也是冰凉的,大地简直成了一张冷冰冰的钢板。
树木被寒冬剥去了盛装,光秃秃地站在那里,忍受着严冬的寒冷。
寒风肆虐,万物显得落寞而萧瑟。
朱由校难得的来到内阁。
“众位臣工,天气变冷了,不会有啥大事,以后内阁的朝会改三日一朝吧,你们年纪大了,又是肱骨之臣,可别冻坏了,开春了,再恢复每日一朝。”
大学士们心中一暖。
“谢皇上隆恩。”
“另外,明天召开个财务扩大会议,在内阁的基础上将六部的、还有杨涟、曹化淳、曹文诏、徐光启、文震孟、宋应星叫上,咱们聊聊银子的事。”
“遵命!”
这扩大会议的概念,这帮臣子们早熟悉了,开过几次了。
......
次日。
内阁里挤满了人。
朱由校一改平时的蓝袍或红袍,穿着黄色龙袍盛装出席。
见了天子皇袍。
众人连连行跪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众爱卿,年底了,咱们来聊聊银子的事,这事关明年这银子怎么挣,怎么花,都坐吧。”
众臣子坐下,朱由校也大马金刀的坐到他的专用桌位上。
“户部侍郎,先说说你那边的事。”
“回皇上,自皇上废除士人特权,同征农税后,农税从上年折合一千一百万两增至一千五百万两,这当中增幅四百万两还是半年的,预计明年农税可达两千万两。”
朱由校:“是严格执行三十税一吗?”
“是的,绝无摊派加饷。”
“那结余情况了?”
“回皇上,因各级吏员俸禄加两成,以及黄河决口拨款拨粮,目前结余三百万两,已上缴国库。”
农税,朱由校压根就没想过在这上面赚钱。
能用其养起基层吏员就很不错了。
“很好,朕先记下了。”
朱由校将眸光移向杨涟,只见他神采奕奕,鼻孔朝天。
“国税公署杨涟,你来说说吧。”
杨涟倏然起身,声如洪钟。
“回皇上,上年盐税一百万两,矿税二百万两,自成立了国税公署后,盐税仅半年已收九百万两,商税一千四百万两,关税四百万两,这还是在很多地方衙门没设立的情况下,明年预计国税可收六千万两。”
嘶!
哗!
殿内沸腾了。
国税公署一直独立运行,其它大臣根本不知其运作,更不知他收了多少钱。
现在一说出来,光今年就两千多万两了呀。
臣子们眼中炽热如火。
大明有钱了!
其实,跟宋代比起来,明朝是真的穷,比南宋还穷。
不是民间穷,而是朝廷穷。
其根源就是太祖制定的不收重税、不收士人的税,不收商税,还有海禁。
海禁是被万历帝打破的,支撑了三大征。
而现在,朱由校还打破了商税、盐税。
朱由校直接无视众大臣的震惊:“说说结余。”
“回皇上,国税公署至今共征得两千七百万两,其中一百万两用于吏员俸禄,两百万两用于国税水师,共结余两千四百万两,其中一千万两已上缴国库,一千四百万两在各地库房。”
朱由校知道没运往国库的原因。
因为银子重,运输起来也会有很大的耗费。
“嗯,做得不错,跟朕预计的差不多,朕再说两点。”
“一、取消矿税,我们要发展工业,就要激励大家开矿,反正不多,取消了它。”
“二、以后国税的银子一半上缴国库,一半由国税公署按东西南北中设立五大银库,由税兵看守。”
要是全放在各地的小库房,难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
设五大银库专人看管,就近运输,是最好的办法。
“臣领旨!”
朱由校继续用笔在纸上记着数字。
做到心中了然。
“曹化淳,该你了!”
曹化淳属东厂,他站在最角落。
当皇上叫他时,他才走上前来。
“启禀皇上,皇上让东厂发售国债的事宜,东厂已完成,横跨二十一个州府,百名富人共认购国债一千万两。”
国债?
什么东东,完全没听过呀。
大臣们又议论了起来。
这又是皇上悄悄进行的大手笔。
“众爱卿,我来解释一下,国债,即国家发行之债,只向全大明最富的一百户富豪发行,每户认购十万两,五年期,兹息两成,也就是说他现在认购十万两,五年后本息可得十二万两。”
“因为是第一次发行,每户不能多也不能少,正好十万两。”
嘶!
居然还可以这样来钱!
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学士们开始怀疑自己读的书是假书。
这皇上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这些钱会尽归国库,当然了,五年后的本息,也由国库来支付。”
大家或多或少都懂利息。
五年才两成,真心不多。
“好,文震孟,你也来说说。”
什么?
还有!
大臣们眼晴都快要瞪暴了!
文震孟起身:“皇上,这钱尽归内库,是不是...”
朱由校一摆手:“无妨,财务嘛,就是要做到公正透明!”
“是,回皇上,自报纸发行以来,印刷成本逐步降低,扣除各项开支后,共结余六十万两。”
大臣们一听,才六十万两。
松了口气。
也有人鄙夷,太少了吧,这怎么够内库花的。
皇上为了收关税,可是取消了船税呀。
谁知文震孟没说完。
“而皇庄制的六神露得银一百二十万两,宫里制的天仁肾宝、逍遥丸、月月舒美颜丹得银二百七十万两,全部共计四百五十万两。”
啥?
那些小吏们在街市上叫卖的玩意,能赚这么多钱?
还不是一整年,若一整年,那岂不是有六百万两。
宫里的花费,一年也才二百万两呀!
还是养了两万多太监、宫女才要花这么多钱。
朱由校目光扫过全场。
“众臣工都听到了吧,这就是财务公开,朕凭本事赚的钱,凭什么不能花!”
-
PS:关于明代报纸能赚钱的问题。
明代因读书人可免税,引导了大量的人读书识字,明朝的识字率在古代中为历代最高。
江南地区城市里的识字率可达15%-25%。
只因清代是历代识字率最低,甚至低于南宋末乱世与元代。
所以才给人一种古人不识字的假象。
明代出版的《对相识字》,跟现代的小儿识字挂图没啥区别,一样通俗易懂,有字也有图。
而不是一开始就学什么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