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奏折交到了一旁太监的手里,很快,这篇写满时安观点的策论,就到了杨荣的手中。
“太子日理万机,居然还有治国策论,这可真不容易啊!”
抱着好奇的心思,杨荣随即将手中的周章打开,直接看了过去。
“朝廷之边患,必在南北,欲伸南北,则必先解决国库之空虚。”
一开篇,右上方的标题便是瞬间吸引了杨荣的目光。
南北?
国库?
似乎是抓到了杨荣的兴趣点,这位内阁次辅的眼神“腾”的一亮,连忙继续往下看去。
“欲解决国库之空虚,凡有数策如下。”
“其一,裁冗食,平赋役……”
“其二,严盐铁,钱钞之禁,以收利税……”
“其三……”
“……”
越往下看,杨荣原本浑浊的眼眸之中,竟隐隐有亮光浮现而出。
而随着时间的拉长,这位内阁次辅的呼吸,竟是愈发的急促了起来!
“这……这!这!”
一口气将近千字的策论读完,半晌,杨荣方才动作缓慢的收回了视线。
“陛,陛下,这篇策论,当真是太子所做?”
猛一抬头,杨荣竟一时忘了宫廷礼仪,直接将目光投向了上方的朱棣,眼眸中的震惊之色,无以复加!
“哈哈!”
“先不说这个,杨卿你先说说,这篇策论究竟如何啊?”
没有怪罪杨荣的直面犯上,朱棣嘴角微微上扬,朝着杨荣开口问道。
“呼~”
听到朱棣的询问,杨荣连续呼吸了数次,方才让自己的心绪稍稍平静了些许。
尽力压抑住他内心的震惊之情,杨荣略一沉吟,便开口答道。
“启禀陛下,老臣入仕三十余年,还未曾见过如此犀利的策论!”
“依老臣来看!此篇策论,可为国策!”
什么?
可为国策?
杨荣的声音响彻整个武英殿。
内阁次辅,智谋过人,简在帝心。
纵观朝野上下,无数治国之策,有几番能够得到杨荣这般的高度肯定?
“哦?杨卿居然有这般评价,不会是因为此论由太子所写,故意抬高吧?”
龙椅上方,听着杨荣给出的高度评价,朱棣眼中闪过一抹笑意,眉头一动,半是调侃,半是试探的看向了下方的杨荣。
“还请陛下放心,微臣怎敢有欺君之心?”
“微臣所言皆是实事求是,此篇策论,确有国策之资!”
杨荣面色郑重的摇了摇头,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捧着奏本,眼神中的激动之色丝毫不加掩饰。
“这篇策论之中,无论是裁撤冗食,均平赋役的节流之策。”
“亦或是严明盐钞之法,兴屯种边之思,都称得上是高明之策!”
“且这些政策绝非纸上谈兵,确有可行之处!这样的政策,不说国策,至少也当得上一句经世之策的夸赞!”
将他内心的震惊与欣赏之情尽皆表露,杨荣又是微微抬头,望向了龙椅之上的朱棣,脸上多出了几分笑意!
“微臣恭贺陛下!太子有这般大才,实在是上天恩赐,乃是我大明百姓的福气啊!”
声音略有些颤抖,杨荣激动而又高兴的朝朱棣恭贺道。
“哈哈哈!”
“杨卿什么时候也能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看着杨荣这般激动的表情,朱棣忍不住笑出了声来,随即又是将视线投向了下方。
“杨卿的话,朕自然是信的。”
“不过,这篇策论的作者倒并非是太子,此前乃是朕故意这么说的!”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方才开口说道。
“什么?!”
“这篇策论的作者不是太子?另有其人?!”
闻声,杨荣蓦的瞪大了双眼,原本已经平静的心绪瞬间再度翻滚了起来。
“微臣斗胆,敢问陛下,这篇策论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般眼光,这般格局,微臣当真想要同其来往,好好交谈一番啊!”
好奇心已然是被彻底勾了起来,杨荣此刻只想立马见到这篇策论真正的作者!
“哈哈!这个可是个不世出的奇人啊!”
“别说你了,就算是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见到这位大才的!”
然而,龙椅之上,朱棣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告诉杨荣作者的真正身份。
“什么?”
“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奇人!”
本就已经十分震惊于眼前的这篇策论。
当听到朱棣所言时,杨荣原本就就微瞪的双眼瞬间圆睁了起来,脸上满是不敢相信的表情。
要知道,朱棣可是天子,九五之尊,想见什么人或许连话都不用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已经足够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奇才,才能让皇上都难以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