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个胆小的人吗?当然不是。李牧是个只知道被动防御的人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告诉你答案。
李牧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名将中的名将。即便放在中国整个历史的大尺度内来考量,将其和各个时代将帅中的佼佼者加以比较,李牧都不遑多让。秦国有一位被尊称为战神的人物——武安君白起,那么李牧就是赵国的战神,巧合的是,他后来的封号也是武安君。
在戍守北疆之前,李牧也是颇有战绩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被任命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只是他的那些战绩未曾引起世人过多的关注。
驻守北疆之后,李牧就一直在苦苦思索对付匈奴人的办法,他想破了脑袋,却并没有想出来。
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来苛责他的理由,就像任何人都无法用手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一样,本事再大的人,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个人的能力也无从发挥。
前面我们说了,匈奴是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中原诸国和匈奴人的交战向来是胜少败多。和匈奴人作战,是和中原列国间的战争完全不同的,李牧深深了解这一点。在没有想出击败强大对手的办法之前,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首先杜绝匈奴人从我们身上捞取便宜。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从这一原则出发,才有了后来李牧对匈奴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在军事作战中,防御往往是一个最容易被人所低估的战略措施:因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胜利,世人往往将注意力聚焦于胜利,只有攻城略地和斩敌首级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才更能刺激人神经的兴奋,才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胜利;而防守,是这般单调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日复一日利用坚硬的掩体将敌人拒之以外,好似人这种充满了热血和激情的活物,已经退化到和边境那矗立不语的长城没有了区别。
因此,战争的局外人往往会轻视防御,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之常情,也是战争门外汉的普遍看法。而在真实的战争中,防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防御的最重要作用是保存住了己方的实力。只要你的这个作战实力还在,那么就永远还有赢得最后胜利的机会。
深谙兵道的李牧正是认准了这一点,他才放弃了草率出战,宁可背上胆小畏战的骂名,也要保存赵军的实力。主动出战,也许会落个勇敢无畏的名声,但是享虚名而蹈实祸,良将不为也。
就这样,李牧一直扮演着胆小畏战的北疆小白兔这个角色,而在这日复一日的扮演中,李牧也慢慢摸索出了战胜匈奴的办法。
不过从战略构想到战略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李牧需要等待时机。等待和防御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都是看起来及其无趣的事情。但是和防御不同的是,等待是一件看似简单,而实则极难的事情,难就难在,等待需要和人那种喜欢行动的天性相抗衡。如果说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实人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人是一种喜欢行动的动物。无所作为所带来低价值感往往是很多人都难以忍受的,人们需要行动来证明自己还是个活物,这看起来是人的优点,事实上更多情况是带来盲动的祸患。
作为一个边关将领,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你会遭到无数次看似是极佳战机的诱惑:每天侦查兵所汇集到你案头的情报,每隔一段日子总有那么一些看起来极具诱惑性——让你禁不住想放弃之前的构想,充分利用眼下的机会去杀敌建功,毕竟人生时日有限,我凭什么去相信以后一定能等来比今天更好的战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有可能放弃自己之前的预案,而采取不合时宜的出击迎敌。
还有另外一种与之相反的情况,漫长的等待不但麻痹了对面的敌人,甚至也麻痹了你自己的神经。你不再每日孜孜不倦去搜寻可以出手的战机,因为你已经放弃了那么多次看似是极佳的战机,凭什么就可以断定下一个就是应该出手的时机?这样就导致了另一种后果,当千载难逢的机会真的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依然会熟视无睹令其白白失去。
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在战场杀敌建功是最高的追求。在无数次机会的引诱下,大部分将领都难以战胜人性中多动的天性;对于一个人来说,长时间和实战的脱离又会滋养出懈怠和惰性。而李牧,此时所展现出的名将素养就是,他虽然在日复一日地等待,却从来没有放松过随时开战的那根弦,没有放弃过对最佳作战时机的侦查和判断。
这是所有伟大头脑的共性,李牧允许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在头脑并存,却仍然保持选择正确行动的能力。他能压制住人性中那些意马心猿的妄念,克服凡夫俗子的怠惰,去默默地等待那个属于自己的最佳战机,这个等待过程往往枯燥到令他的对手认为对方的将领已经石化,从而放弃了应有的警惕。
哲学家罗素曾经讲过一个火鸡的故事,在饲养场里,有一只火鸡在多种情况下进行观察:晴天雨天,热天冷天,星期三星期四……他的主人总是每天按时给他喂食,据此这火鸡就归纳出了一个定律,主人真的是对我太好了。这种幸福的日子一只持续了1000天。而在第1001天,这只火鸡并没有等来预想中的喂食,而是被主人杀了,变成了感恩节餐桌上的美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