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齐国士兵押着五花大绑的庞涓来到齐军营帐时,这两个昔日的老同学再一次相见了,田忌非常清楚这二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他早就和孙膑私下里说过“抓住庞涓后,任由先生处置”。
庞涓只是认为自己这次死定了,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他还是希望自己临死时能多少保留点尊严,因此,打定主意,见到孙膑后,采取一言不发的态度。
坐在小车上的孙膑靠近庞涓,“庞涓,今天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庞涓“哼”了一声,目光上视。旁边站着的田忌顺手抄起马鞭,扬手就照庞涓抽去,鞭子落在庞涓脸上,一道血印登时渗出血来。
此时的庞涓也展现了他的“风骨”,咬着牙一声不吭。
只要孙膑一声令下,庞涓随时可以一命归西,在场的所有人多了解孙庞二人之间恩怨的人。并且都认为孙膑处死庞涓那也是庞涓罪有应得。
庞涓始终沉默,他拿定主义,死就死了,今天的结局是自己应得的。
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最终孙膑并没有处死庞涓。而是让人将庞涓关押起来。
他是这样对田忌解释的:“我们现在两军对垒是国事,庞涓是魏国重臣,现在被俘,该怎么处置他也应该交给齐王按国法来执行。我孙膑不应该在此时因为报私仇而废国法。”
田忌:“先生真乃国士无双!”
而孙膑没有处死庞涓确实是有着对国事的大局考虑,齐国固然胜了桂陵之战,但是赵国的国都邯郸还在魏人手里。魏国只是遭遇了一场大败,却并没有动摇国之根本,齐国并没有后续的力量再继续和魏国进行长期作战。
大战过后,双方谈判是题中应有之义,此时,一个活着的庞涓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筹码。
公元前351年,齐魏赵楚四国在漳水(今河南安阳)进行谈判,根据会谈的结果,齐国将当了三年俘虏的庞涓交还给魏国,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
庞涓带着深深的耻辱感返回了魏国,魏惠王依然委以重用。因为当下的魏国急需处理另外一些对外战事,原来,在上演围魏救赵这幕大戏的同时,西边的秦国同样是不甘寂寞。
根据当时风行的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行事法则,当魏国自顾不暇的时候,秦国出兵侵占了一些魏国的领土。现在魏国安定下来,吃不得亏魏惠王自然要把失去的地方再重新拿回来。
庞涓再次率领魏军出征。秦军还没来得及把屁股暖热,就又得卷铺盖走人。事实证明,在那个时代,除了孙膑还真没有人能当得起他庞大将军的兵锋。更何况,这次对秦作战庞涓是带着对孙膑的一腔怨气在憋着一股劲要打胜。
魏国顺利把秦国人占领的土地重新夺回来,让庞涓把丢在齐国人那里的面子多多少少找回来一些。
公元前343年,赵国派出相国公仲侈到韩国出访,公仲侈向韩昭侯转达了赵国国君赵成侯的一个提议:韩赵结盟,共同攻打魏国,打下的魏国土地我们双方瓜分。
原来,对于当年魏国攻打下邯郸的事赵国方面一直耿耿于怀,数年来,赵国在暗中积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报当年之仇。
知道自己国家斤两的韩昭侯并没有答应这位赵使的提议,而是委婉地告诉公仲侈:“韩国恰逢饥荒之年,等到明年再合并伐魏。”
这到底是推脱之辞还是实际想法,公仲侈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悻悻回国。但是韩昭侯的这番话几经辗转传到了魏国人庞涓的耳朵里的时候,他却解读为了这是韩昭侯的真实想法。
于是庞涓立即求见魏惠王:“韩国打算帮助赵国共同攻打魏国,一旦两者共举同发,我魏国必然吃紧,为今之计,我当先发制人,趁两国没有举兵前先攻打韩国。”
魏惠王同意了庞涓的看法,整备好军队后,魏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这一次魏惠王任命自己的儿子太子申为上将军,是名义上的主帅,庞涓为大将,实际全权指挥。魏国再次纠集十万大军,目标韩国。
韩昭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仅仅在意念中动了动联赵伐魏的念头,就为韩国招致了大兵压境的无妄之灾。凭韩国的军力,哪里能抵抗住强大的魏军呢?放眼周边,能和魏国掰一掰腕子的只有齐国了,立即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援。
齐国朝堂之上,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要不要救韩国。
此时邹忌已经是齐国的相国,一向是绥靖派的他亮出了自己的看法:“韩魏国相争,那是别人家的事,我们只需坐山观虎斗,没必要参与。”
而田忌和田婴则认为:“韩弱而魏强,若不相助,无疑是在纵容魏国做大,一个更加强大的魏国对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齐国应该立即出兵相救。”
这双方意见相左,而一向被众人看做是齐国智囊的孙膑则坐在小车上沉默不语,齐威王:“孙先生怎么看?”
孙膑:“臣既不同意不救,也不同意立即去救。”
此语一出,满堂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孙膑不疾不徐道来:“魏国自恃其强,之前伐赵,今日伐韩,难道他独独没有伐齐之心吗?当然不是!我们如果听任魏国侵韩而不理,正如田忌田婴二位将军所言,是放任魏国做大而遗患于齐,所以说不救韩国是不对的。”
众人都在寻思,那听你的意思这不是说要救吗?
但是孙膑接着又说:“不过现在魏国刚刚起兵伐韩,如果我们于此时发兵介入,等于是替韩国挡刀,而我齐国男儿却要身处兵凶战危之地,这也是不对的。”
齐威王:“然则依先生之见我当如何?”
孙膑:“为大王计,为我齐国计,现在大王要许诺韩国使臣说齐国会出兵相救,但是出兵时间万万不可说死,这般我方才有相机而行的机宜。韩国如果知道齐国会出兵援助,必然会拼死抵挡,这样就可以避免韩国萌生投降之心。等到魏兵因为攻韩而人疲马乏,我齐军再趁机攻打魏军,这样,通过攻击疲惫之师的魏军而保存危若累卵的韩国,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两策吗?”
啥也别说了,筹谋军国大事到了这样滴水不漏的地步,齐国朝堂上下无不对孙膑的建议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