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了卫国漆和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高官垣市)。弱小的卫国没有力量把失去的土地重新夺回来,于是向自己的大哥魏国求救。
在魏国的朝堂上,卫国使臣声泪俱下地控诉了赵国的侵略行径。听完卫国人的汇报后,魏惠王拍案而起。卫国可是自己的附庸国,老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现在赵国悍然侵吞了卫国两座城池,这摆明了是根本没把魏国放在眼里。
若要论起打仗,此时的魏国还真不会怵任何人,魏国的底气来自于他们拥有一只强大的武装力量——魏武卒。
魏武卒是名将吴起所创建,其最大特色是重装步兵。作战时,每名士兵都披带三层重甲,头戴铁制头盔。这些士兵的选拔极其严格,比如其中的一条硬性指标就是要能拉开十二石(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的弩。在战场上,每名士卒身背五十支弩矢,另外手操长戈或者铁戟,腰挎利剑,携带三天之需的军粮,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这些魏武卒俨然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特种兵。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令邻国闻之生畏的强大军队,魏国向来认为都是自己欺负别人的份儿,哪里有别人欺负自己的份儿?
现在赵国悍然侵略卫国,如此不给魏国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魏惠王当即命令庞涓率军进攻赵国。
此时赵国在位的国君是赵成侯赵种,他原本以为从卫国身上咬下两块肉,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魏国可能会不高兴,但最多也就象征性发点兵,自己只要硬抗一下,让魏国找回些面子,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是当属下告诉他进攻赵国的魏国军队人数时,他差点背过气去。庞涓麾下率领的是十万大军!大哥,我抢占的不过两处巴掌大点的地方,至于这么认真吗?
魏国已经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完全至于。他们所摆出的阵仗,完全不是出口气的架势,更像是要憋足劲要把赵国从世界上抹去。
实事求是来说,同为三晋之一的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并不算弱,只可惜他们面对的这个对手更加生猛。
两国军队接触后,魏军的优势明显,赵国接连丢城失地。
几个月后,魏军就兵临邯郸城下。赵成侯慌了,一方面在城内奋力固守,另一方面他派使臣先后向楚国和齐国求救。
楚国人倒是答应的很爽快,立即发动了大军,这只楚军很快前进到魏国南部的边境,然后就迅速——陈兵不前,做观望状。
楚国人首鼠两端的姿态令赵国人倍感失望。有鉴于此,赵成侯在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时,果断开出了颇有诱惑力的条件:若齐国肯发兵以解邯郸之围,愿意将自己不久前刚夺取的中山国土地相赠。
正是由于有这一条附加条件,收到求援书信后的齐威王显得对魏国的入侵行为格外义愤填膺。他已经倾向于立即发兵救援了,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民主作风,还是召集群臣进行了商议。
齐国朝堂之上,围绕要不要发兵救赵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是以大臣邹忌为代表的“不救派”。邹忌是齐威王的一位重臣,同时也是一位辩才无碍的说客兼帅哥。
关于邹忌,被我们今人所熟知的一件事是这样的。一个早上,正在梳洗打扮,对镜自赏的邹忌询问自己的妻妾“我和城北的徐公(另外一位帅哥)相比谁更帅?“众位妻妾都异口同声回答说当然是夫君更帅。
然而,虽然有些自恋却又不失自知之明的邹忌却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他断定妻妾的回答不过是讨好自己之语。于是他就利用这件事所受到的启发去劝谏齐威王虚己纳谏,广开言路,避免被近臣阿谀奉承之言所惑,造成蒙蔽塞听的危害。
邹忌也因为这次著名的进谏而大获齐威王重用。
现在邹忌的观点很鲜明,魏国军事力量令人生畏,魏赵互掐,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何苦去趟这趟浑水?
邹忌的话听起来好像颇为在理,而实际上这些都是明面话。他邹忌有口才,还有才干,同样有私心,他肚子里秘而不宣的真实用意则是:一旦出兵打仗,必然是那个田忌带兵出征,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加他田忌在齐国政坛的份量,如此一来,自然就会相对削弱自己在齐国的势力。
而另外一位“要救派”的大臣段干朋友则看法不同。他说:“如果不救赵,对我齐国来说不但不义而且不利?”
齐威王饶有兴致地让他详细说下。
段干朋:“齐赵两国有同盟之约,现在见危不救,这是不义;再说,如果放任魏国攻下赵国,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既然这样,我们不如出兵魏国南部的襄陵,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正在攻赵的魏军的注意力,算是对于赵国的求援有了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机削弱魏国,这样就算邯郸被魏国攻破我们也可以有所收获。”
最终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齐国君臣做了进一步商议后,制定了如下进军安排:命令田婴率领一支军队进攻襄陵,另外命令田忌带领另外一支军队去邯郸解围。
原本齐威王打算任命孙膑为率军进攻邯郸的主帅,他深知孙膑和庞涓之间的过节,更了解孙膑的才干。他相信如果任用孙膑去对付庞涓,真可谓是公私两便。可是孙膑极力推辞,他说:“我乃刑馀之人,任用我为主帅,则显得齐国无人,被敌人所取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