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赏妾,房玄龄惧内。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但因为故事主人公的身份,背后却是有着极为繁复的脉络。
所以说,只要身处朝堂、官场这种权利的中心,一言一行皆是需要慎之又慎。
即使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样的老狐狸,一时间都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关隘所在。
而李封的一席话,则让两人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月明的感觉,瞬间通透。
大唐初期的时局并不算稳定,李世民坐拥天下之后,面临着无数的内忧外患。
这外患自然是周边异国的环伺,比如吐蕃、突厥、薛延陀,甚至于那西域三十六国,都是相当危险的存在。
而这内忧之中,除了各种天灾人祸之外,李世民最忌惮的还是那些门阀、世家。
君不见门阀高起而呼,便是天下仕人的口诛笔伐。
君不见世家高举义旗,便是前朝隋杨的大厦倾塌。
大唐的官员之中,绝大部分都与门阀、世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即使以李世民如今对大唐的掌控力,也不得不谨慎地对待这些庞然大物。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对李封的评价,陡然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明明只是一个连朝堂都没混过,也不是权贵之后的少年,居然能凭着这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能才想到如此的地步。
这简直就是个妖怪啊!
房玄龄不露痕迹地给长孙无忌使了个眼色。
长孙无忌瞬间明白,于是装作随意对着李封说道:“哈哈,贤侄果然高才,三言两语就帮了房相如此一个大忙,看来房相最近是有喜事要来啊,不知道贤侄最近可有见过陛下?”
没错,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怀疑刚才那段话,是李世民借着李封的口对他二人说出。
李封随口回道:“没有啊,陛下日理万机,怎么会跑到这个乡下来找我,至于我,就更不会没事去面圣玩了。”
长孙无忌见李封的神色不似作伪,并且这些日子也没听说李世民出过太极宫,便向房玄龄轻轻点了点头。
房玄龄见此,也微微颔首,然后对着李封笑道:“哈哈,那老夫还要多谢李贤侄了。”
“房伯伯客气了,这都是晚辈应该做的。”
房玄龄能不能纳妾,或者李世民强行逼婚的计划能不能成功,这些李封都不关心。
主要是李封刚刚收了房玄龄这么一份珍贵的登门礼,又正巧房玄龄碰上了这么个难题。
李封自然是要帮房玄龄排排忧、解解难了,毕竟收钱办事,是我辈义不容辞之事。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此行的本意,原先是想将李封纳入门下,为其所用。
但凑巧这两人撞在一起了,自然也就不方便光明正大地提出此事了。
总不能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两名当朝的重臣,直接在李封家中,上演一出抢人大作战吧。
大家都还是要点脸面的,特别是这种位高权重之人。
人站的越高,脸面就越重要,这时古往今来的一道通则。
而这道通则最具象化的表现,就是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大不敬之罪。
比如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啊,御赐之物不能损坏啊之类的。
这些平常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放在一国权势最高者皇帝的身上,就是有辱皇家威严,从而变成了一道大罪。
眼看今天抢不着人了,就这样离开又觉得可惜。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何不趁此机会,再试试看眼前这小子的水有多深,才华有多高。
大唐初期的官员很务实,行动力和执行力相对来说也高上不少。
想到就做,长孙无忌便开口说道:“贤侄当日在甘露殿内,以唐律法令和魏徵辩论,可是让老夫大开了一番眼界啊。”
那房玄龄也在一旁附和道:“没错,确实是精彩。”
“呵呵,两位伯伯过誉了。”
你以为我想啊,还不是被李世民逼的!
李封腹诽不已,但表面上却伪装地极好。
长孙无忌闻言,便接着说道:“如今我大唐律法,大都还是依照前朝《开皇律》所编纂的《武德律》,陛下曾命我与房相编修新律,不知道贤侄对此可有了解?”
李封心想这是李世民交给你俩的差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回答地就有些漫不经心。
“回长孙伯伯,晚辈愚钝,实在不敢对这一国律法发表意见。”
长孙无忌见此,笑骂道:“看看你这幅懒散的模样,叫你说你就说,这里又没有旁人,不拿出点真材实料出来,那玉佩我可要收回了。”
房玄龄跟着说道:“贤侄但说无妨。”
果然老狐狸的东西不是白拿的。
大唐创业的初期,原始资本的积累实在是太难了。
李封本不想多说,但听见长孙无忌要把玉佩收回,也只能无奈地说道。
“既然如此,晚辈就在二位伯伯面前献丑了。”
“晚辈以为,这一国律法的条例,除了应当符合礼制、道德等基础条件之外,还应该根据国力、国情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当前大唐发展的需要。”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们两人自从接手修改律法之事以来,就深有此感。
但因为一国律法的重要性,他们两人对此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就只能像一个修补匠一样,每天缝缝补补,完成之日却是遥遥无期。
李封见他二人点头,便有接着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晚辈以为,《武德律》太过粗糙,已经完全不适合我如今的大唐了,可以说如果不立刻着手进行改革的话,大唐危矣!”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犹如遭受五雷轰顶,神色十分地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