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港岛:信我,赚钱没那么难 > 第47章:商业与报界之变

第47章:商业与报界之变(1 / 1)

何去何从?是忍痛割肉,让美国政府从中抽走大半收益,还是让资金在美国不断增值,却无法动用?

对寻常商人而言,此乃无解之困,唯有任选其一,或是割肉,或是将钱留在美国为美国GDP做贡献。

但跨国巨擘如何安,则有妙计规避此等烦恼。

他所采用的,正是跨国公司资金转移的惯用手法之一。

此法既能避开美国高昂的税赋,又能在香港灵活运用资金。

秘诀在于,将美国的资金抵押给汇丰,再由汇丰提供贷款。

此法唯二不利之处:一是抵押本身,不可能全额兑换,十三亿美金抵押后,或仅能获得十亿左右的信贷额度;二是利息,贷款自然伴随利息,这也正是沈粥询问之因。

话又说回来,这一策略其实是高盛两位掌舵者所授,他们会从中协助。

如此操作,资金虽未离美,实质仍在高盛账户中。

在这场游戏中,汇丰扮演贷款者,何安为借款人,而高盛则是居间担保人,同样能分一杯羹。

唯一看似未得利的,便是何安,但借此,他既免去了高额税负,又能让资金大部分流出美国,投入运作。

此为三赢,只是汇丰获利最丰,高盛次之,何安则获得了免税的便利。

“确信无疑,美国税务局的贪婪令人发指,若想将这笔钱带回,税负过高。”何安耸耸肩。

“偌大一笔财富,为何要让美国政府坐收渔翁之利,倒不如让汇丰得益。”他笑道。

“哈哈!”沈粥开怀大笑,“所言极是!钱不应落入无耻的美国政府囊中,一点不错!”

在大英帝国子民面前,贬损美国人总是没错的,总能挠到他们的痒处。尤其像沈粥这样的殖民地出生,老派的大英帝国遗民。

“我以个人名誉担保!秦先生,您的这笔抵押贷款,定能得到最高额度!至少六十五亿港币的信贷额度,我保证!”

沈粥慷慨给出承诺,对于主动送上门的赚钱机会,他自然大方回应。

然而,这份“好处”并非何安主动寻求汇丰合作的唯一原因。

1978年9月5日,香港的天空格外湛蓝,何安带着几分从容,踏上了前往半岛酒店的路。这次的行程,是应好友藿一东之邀,与一群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共聚品茗。然而,这看似平静的一天,却因一则非比寻常的“新闻”而波澜再起。

就在前一日,《天天日报》以两则震撼人心的独家报道轰动全城,而今日,它再次成为焦点,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再是新闻本身,而是《天天日报》自身的一次大胆变革——新版改版上线并实行收费制的市场反馈。在一篇详尽的报道中,《天天日报》自豪地宣布,新版报纸自收费发行以来的15期,累计销量达到了惊人的501万份,平均每日销量约为33.4万份,最高日销量则出现在昨日,单日售出44.5万份,这一数字足以让整个香港为之一震。

要知道,在这个仅有48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里,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天天日报》。这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一场媒体界的地震,迅速席卷了报界、娱乐圈、商界乃至政界。报纸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工具,《天天日报》的异军突起意味着一个拥有强大话语权重和广泛影响力的新兴力量诞生,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各方的目光。

娱乐界尤为敏感,因为《天天日报》的笔锋既可以成就一位明星,也可能毁掉一个事业。商界与政界亦然,他们深知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而今《天天日报》的影响力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只受大众欢迎的《东方日报》。《东方日报》虽曾是港岛销量冠军,但其受众局限于普通民众,而《天天日报》成功跨越了阶层界限,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舆论的力量,聪明人从不敢轻视。随着何安作为《天天日报》幕后主人的身份逐渐明朗,他在香港这座城市的声望与无形中的地位再次攀升。掌握这样一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无疑让何安的财力和影响力倍增,这一点,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旁观者都看得清清楚楚。

而在何安前往半岛酒店的同时,《东方日报》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凝重得仿佛能滴水成冰。一众高管围坐桌旁,皆低头不语,生怕触怒了面色铁青的老板马城坤。马城坤作为马家二代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于打造《东方日报》这块传媒重镇,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灰色手段,只为给家族增添一张与政府博弈的底牌。然而,随着《天天日报》的崛起,这一切努力似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天天日报》的突然爆发,犹如一头猛虎闯入了原本平静的报界,短短半个月内销量屡破纪录,直逼得《东方日报》节节败退,从冠军宝座滑落。更严峻的是,《天天日报》不仅抢夺了大量读者,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与《东方日报》高度重合,导致后者日销量持续下滑,从原先稳定的15万至17万份,骤降至仅约11万份,甚至被长久以来的“老二”《星岛日报》反超。《星岛日报》因及时转载《天天日报》的热点新闻,销量反而略有上升。

面对如此困境,马城坤岂能坐视不理?

于是,一早便紧急召集麾下精兵强将,力求找出症结所在,扭转局势。

会议室内,随着马城坤用力一拍桌面,发出的巨响打破了沉闷的气氛,所有人精神一振,准备迎接这场关乎《东方日报》未来的头脑风暴。

“各位,我需要你们的真知灼见,为何《天天日报》能如此迅速地崛起,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对我们造成如此剧烈的冲击?”

马城坤的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一场关于策略调整与反击的讨论就此展开。

何安静静地坐在劳斯莱斯银影之中,车辆正疾驰向半岛酒店。

昨天,他向沈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收购汇丰银行手中持有的35%和记黄埔股票。

和记黄埔,这个名字在商界无人不知,它如同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

即便不提它坐拥的大量土地资源和各类上市公司的股份,单是其在香港码头、船坞领域的资产,就足以让所有香港商界人士心动不已。

自从成功夺得青洲水泥公司之后,何安对系统标记下的李跑跑剩余产业基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江实业作为李跑跑的第一大根基,由于李跑跑的大股东地位以及长江实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何安暂时按兵不动,吩咐梁安德停止继续收购其股票,目前持有的份额已足够。

青洲水泥公司,作为李跑跑事业起飞的第一块踏脚石,已被何安收入囊中。

接下来的目标,则是九龙仓公司及和记黄埔。

九龙仓公司,对李跑跑而言,仅是其跳跃至更高舞台的垫脚石,是他掌握和记黄埔控制权的关键一步。因此,何安的目光聚焦在了和记黄埔之上。

通过一番深入打听,特别是借助梁安德的商务网络搜集情报,何安才意识到和记黄埔这块蛋糕的诱人之处。和黄掌握着香港最丰厚财富之源的钥匙——那就是香港的集装箱港口码头!

自去年以来,全球吞吐量最大的货柜深水港口便是香港的葵涌货柜码头,直至二十年后新加坡才取而代之,三十年后内地港口后来居上。

葵涌码头共拥有九个泊位,每年处理的集装箱超过一千万个。

除非台风侵袭,否则这里每天都在创造着如潮水般的现金流,无异于一台永不停歇的印钞机。

这九台“印钞机”由几家巨头掌控。

龙头老大是和记黄埔,其旗下的四号、六号、七号及九号北码头,占据着现金流量的首位。

在另一个时空中,李跑跑“超人”之名,这几个码头功不可没。

其次是九龙仓,握有一号、二号、五号及九号南码头。

在那个时空,李跑跑与船王联手控制了七大码头,其余两个则为他人所有,自然无法与之抗衡。

何安甚至对剩下两个码头的背景也了如指掌:八号码头由英国置地公司和香港新鸿基地产共同持有,不易撼动;

而三号码头则大部分股权属于英国太古集团,余下小部分归于香港许氏家族的顺昌公司,相比之下,这是个更易争取的目标。

时至今日,仅凭这些码头,和记黄埔每年就能获得超过150亿港元的现金流,这样的“现金奶牛”,谁能不心动?

当何安表达出收购和记黄埔股份的意愿后,沈粥经过一番考量,给出了积极的回应。

汇丰银行持有这些股份已有五年,由于政府的限制,作为银行的汇丰不能涉足非银行业务,因此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买家出售和记黄埔的股份,只是未能如愿。

何安的主动示好,恰逢其时。

加之此刻,李跑跑与沈粥的关系尚未因“九龙仓事件”而紧密相连,或是李跑跑尚未具备对和记黄埔这样的巨擘下手的胆识。

毕竟此时长江实业的市值不过14亿港元左右,李跑跑个人持股资产也不足7亿,而和记黄埔却是市值逼近30亿,实际资产高达60亿的庞然大物。

当初李跑跑之所以能实现蛇吞象的壮举,全赖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

没有汇丰,蛇吞象只会成为一场悲剧。

因此,面对何安的收购意向,沈粥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考虑。

当何安进一步提出,愿以10亿港元收购汇丰手中33%的和黄股票时,沈粥立刻承诺他会全力促成这笔交易。要知道,汇丰当年买入这部分股权仅花费了1.5亿港元,如今转手便能赚得9倍之多,何乐而不为?

在另一个时空,李跑跑最终是以数亿港元购得和黄22.3%的股份,那是在1980年代,彼时和记黄埔的市值已达到35亿。

而今是1978年,和记黄埔的市值约28亿港元,10亿港元购得33%的股份已属溢价。

加之何安提供的美元抵押贷款,又能让汇丰额外获利数亿,对于沈粥这样精明的资本家来说,这笔交易无疑是双赢的。

不久,何安抵达半岛酒店。

霍一东在此预定了一间小厅作为早餐聚会之地。刚进门,便有人引领何安入内。

小厅中,不仅有何安曾有一面之缘的霍一东和郭锝胜,还有只在报纸上见过但印象深刻李跑跑,以及其他七八位华裔面孔的商界精英。

何安心中早已有了向内地捐款的打算,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却又显得理所当然。

首先,当前的内地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1978年,正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政策的元年。

国家的一切都在重建之中,百废待兴,对外界的帮助尤为渴求。

其次,何安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渴望能以己之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无论是建立希望小学、资助教育,还是其他形式的慈善事业,他都愿意持续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再者,作为一个商人,何安明白,富人的慈善行为往往伴随着名声的提升。

商场如战场,对竞争对手或许可以不留情面,但在公众眼中,拥有良好的声誉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好的名声能让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他的产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何况,得益于“投资眼”这一技能,何安从不缺乏资金来源,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他而言,不过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然而,当他提出捐款的提议时,藿一东并未立即回应,而是巧妙地岔开话题,似乎有着自己的考量。

几轮交谈之后,李跑跑找到了何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秦先生,我手中握有青州英泥公司18.3%的股份,您是否有兴趣接手呢?”

李跑跑的笑容温暖而深邃,仿佛一位典型的儒商,温文尔雅,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商人形象不谋而合。

若是在十年前,何安或许会对这位李先生抱有极高的好感,但时间来到2022年,李先生的真实面貌已为世人所知,那份完美的人设早已不复存在。

“自然感兴趣。”何安微笑着回应,“我愿意以每股2.1港元的价格收购李生手中的这部分股份。”

“不不,不必如此。”李跑跑婉拒,态度温和,“秦先生是华商的骄傲,我购入时的平均价格仅为1.34元,就按原价转让,收回成本即可。”

何安并不打算占这个小便宜。

他坚持以每股2.1元的价格收购,宁可多付一些,也不愿欠下李跑跑的人情债。

尽管对方愿意出售股份已是一种示好,但何安多支付的金额,让这份交易更加公允,也淡化了日后可能出现的矛盾和人情纠葛。

最终,李跑跑拗不过何安的坚持,同意以每股2.1元的价格成交。

这笔交易让李跑跑净赚1000万港币,但他脸上并未展露过多喜悦。

失去了青州英泥公司,又未能在何安那里获得预期的人情分量,仅有的收获似乎不足以弥补心中的失落。

青州英泥公司是稀缺资源,想要找到下一个类似的标的,绝非易事,这让李跑跑颇为头疼。

但现实总是无情,面对何安坚定的态度,李跑跑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计划,转而考虑如何与何安保持良好关系。

这场富豪间的早茶聚会,最终以何安成功取得李跑跑手中的青州英泥公司股份告终。

至此,何安持有的股份接近70%,这意味着即便是香港政府也无法拒绝晨星投资对青州英泥公司进行私有化的请求。

即便斯凯恩家族不愿出售其股份,按照香港的商业法律,持股比例超过66.7%的股东有权发起私有化,其他股东无权反对。

超过66.7%即为绝对控股,而低于此比例则只能称为安全控股。

何安的控股地位,已无人能撼动。

最新小说: 国运:西游记,齐天大圣被嘲野猴 娱乐:情歌顶流,怎么是个直男? 除虫计划,循环重启末日 瓦特!降龙十八掌,用来挖矿? 不做老师,还让学生把知识还你! 木叶:开局成为纲手宠物 最强背刺,是我释放了杀意 全民觉醒;开局抽取亡灵法师 都市异能:我体温升高就变强 被杨老板包养三年,我其实是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