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不提朱楷对于徐达大败的反应。
时隔六天,徐达的紧急军报也已经放在了朱元璋面前的御案上。
此刻。
武英殿内,群臣毕至,却又是那般肃然无声。
良久。
御座之上的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扫视群臣,问道。
“诸位卿家。”
“可有良策与朕?”
群臣面面相觑,却又都摇了摇头。
最后。
看着皇帝越发黑沉的脸色,还是中书左丞相爵拜韩国公的李善长站了出来。
“皇上。”
“大将军他孤军深入,直逼岭北的元人中枢和林。”
“这个地方,距离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各大军镇太远,实在难以及时援手。”
“至于再派京营北上,那就更是已来不及了。”
“而今只能看大将军自己,能否带领余下残部保全自身了。”
见有人开了口子,兵部尚书吴琳也站了出来。
“皇上,不止如此。”
“国朝鼎立之初,战马甚至不足五万之数,且又要退牧还耕,让百姓休养生息。”
“纵然皇上设立牧监,可短短几年,收效甚微。”
“而今,便是大将军此次出征,也多是步卒,骑兵之数不过三万。”
“......”
朱元璋面带不耐地挥手。
“这些咱都知道。”
“你给咱胡扯那么多废话做什么?捡紧要的说。”
吴琳额头冒汗,连连点头。
“皇上教训的是,臣这就说紧要之处。”
“臣想说,大将军虽然大败,死伤万余人,可中路军足有五万人,战力犹在。”
“因而臣以为,与其再调遣兵马驰援大将军,倒不如收兵退守,以保全为上策。”
大都督府同知沐英亦是出列。
“臣附议。”
“此次中路军大败,锐气已是,元人士气正旺,确应以退守保全为上。”
朱元璋沉默了下来。
都是知兵之人。
其实朱元璋也明白,此次北征应该是到此为止了。
不然,岭北之地,远在应天府三千里之外,不了解前线实情,若是贸然下令徐达强行北征,怕不是要全军覆没。
只是,三路大军十五万人呐,耗费那么多的国帑。
怎么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
心中不甘的朱元璋看向兵部尚书吴琳,问道。
“兵部,宋国公冯胜的西路军和曹国公李文忠的东路军可有消息?”
吴琳禀报道。
“依据最新传来的军报,宋国公的西路大军斩获尚可,虽然没有大胜,但数百小千人的小胜还是有几回的。”
“至于曹国公的东路大军,还在草原上迂回,尚未有斩获。”
朱元璋听完,沉着脸,一言不发。
吴琳见状也只能微躬着身子满脸恭敬的模样,等候皇帝吩咐。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朱元璋又问道。
“兵部的沙盘推演又如何说?”
此话一出,吴琳的心咯噔一下就绷紧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可又不能不说。
心里仔细盘算了一下,吴琳硬着头皮回道。
“回禀皇上。”
“依据军报上禀的情形来推演,臣等以为或许是漠北草原过于辽阔,书信斥候往来交流不畅。”
听得这话,朱元璋的目光冷冷直视而来。
在盯了吴琳一会儿,直把吴琳盯得满头冒汗后,朱元璋方才哼了一声,道。
“还算聪明,知道不能欺君。”
而后,朱元璋却是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出征之前,定下的策略是兵分三路。”
“以徐达所率中路军为正,西路军和东路军则为奇。”
“中路军明快实慢,引诱元廷出兵埋伏,而西路军则分别从甘州,居庸关两路迂回包抄,突袭元军主力。”
“而今看来,三路大军简直是各行其是!”
说到此处,朱元璋语气陡然凌厉,目光中更是充斥着无尽的怒火,咬牙恨道。
“真是一群,无谋匹夫!”
“净是瞎逞能!”
群臣瞬间噤若寒蝉,殿内压抑至极。
...
不过,到底是马上皇帝,且能从一介乞丐之身成长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心性还是很坚韧的。
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真的被心中怒火给冲昏头脑。
眼下,朱元璋也明白。
再说这些,也是无济于事。
等大军回师,再谈这些事也不迟。
而今最重要的事,其实是尽力保全实力。
一念及此。
朱元璋下令道。
“兵部?”
吴琳出列应命。
“臣在。”
朱元璋吩咐道。
“即刻草拟兵部牒文,传朕旨意,让魏国公率领的中路军以保存实力为上,莫要再贪功冒进。”
“另外传信给曹国公的东路军,让他们尽量策应魏国公。”
“至于西路军,让宋国公自己择期回转吧。”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岭北之地距离京师实在太远,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给统军将领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因此。
朱元璋眼下也只能以这种几乎是建议的方式来下发公文了。
没办法。
纵然是八百里加急军报,以大明如今的驿站体系而言,实际上一天也就五百多里。
军报来回一趟,少说也要半个月。
在战场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于京师指挥前线这种蠢事,朱元璋可不会做。
那是在拿十数万大军的人命胡闹。
他,不取也。
..........
世间就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愁。
朱元璋这边又怒又愁的,可元廷之处,却是一片欢腾。
草原之上。
军帐中,一阵阵大笑不断传出。
“恭喜大王,这次大胜之后,我想那一帮蠢货便再也不敢说些混账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