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看李斯的脸色,蒙毅就知道,李斯想岔了。
于是,解释道。
“廷尉勿忧,我绝非要废法尊儒。”
“大秦因法而强,我又怎会建言陛下自废根本?”
“实乃儒家之道长于教化安民,我只不过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罢了。”
“昔年秦国羸弱困乏,时至今日却能成为一统天下之大秦。”
“为何?”
“皆因我大秦唯才是举,唯能是举!”
“既然儒家有教化安民之能,为何我大秦不能取而用之?”
一番话听完,李斯眉头深深皱起,注视着蒙毅的目光中满是怀疑。
“汝,意欲何为?”
蒙毅嘴角噙笑,并没有回答李斯的问题,反而转头正对上首的始皇帝嬴政,朗声道。
“陛下。”
“臣以为,我大秦当以法为根基,以儒为枝干。”
“有法为基,则天下之人无人可说我大秦不公不正!”
“以儒为干,则天下之人无人可说我大秦不仁无礼!”
“法取公正,则民敬服。”
“儒掌教化,则民尊君。”
“此为,外儒内法!”
始皇帝嬴政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原本如同一团乱麻般的心也瞬间豁然开朗,思绪顿时清楚明晰。
“对啊!”
“外、儒、内、法!”
始皇帝嬴政一字一顿地重复着这四个字,心中一片振奋。
其实,大秦的很多问题他也早就看出来了。
比如秦法酷烈,比如懂秦法的官吏不足,再比如六国之地民心不附等等。
其中,这些问题里面,最为严重的就是蒙毅所提到的大秦真正亡于人心不能一统。
大秦灭六国灭得太快了。
以至于地方上懂得秦法且心向大秦的官吏严重不足。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秦在六国之地的统治异常脆弱,根本无法也无力去收拢六国人心。
甚至由于那些六国贵族余孽不断在暗地里挑唆,不少六国旧民直接敌视大秦。
而关键之处便在这里。
始皇帝嬴政明知道六国之人不以秦人自居,仍然以六国自居,但却一直苦无良策。
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吧?
若是真的硬来,那六国之地可就又要烽烟四起了。
到时候还要派兵镇压,反而更添乱。
但现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
...
“外儒内法!”
“好一个外儒内法!”
始皇帝嬴政赞了一句,而后便问策道。
“那依卿家之言,朕当如何施为?”
这下,蒙毅被难住了。
不过朝堂之上,也不容欺君,他实话实话道。
“回禀陛下。”
“臣于仓促之间,只想出此策的大略,但更为周祥的,臣还需再思量几日。”
事关国策,确是非同小可。
始皇帝嬴政闻言,也没有强求,反倒颔首道。
“此言有理。”
“那朕便再多给卿家些时日,如有所需,但讲无妨,切莫要辜负朕望。”
蒙毅自是恭敬奉诏。
“陛下英明。”
“臣,谨奉诏!”
始皇帝微微颔首,随后将目光投向蒙毅身旁。
“李斯。”
“你为廷尉,诏狱归你统管,那便替朕看好赵高。”
“朕要以赵高为警示,时刻提醒于朕,大秦帝国真正的统一才刚刚开始,朕绝不能疏忽懈怠。”
赵高的事,李斯确是早已知晓,倒也并不意外,当即躬身领命。
“喏!”
作为掌管大秦讼狱公断之事的廷尉,李斯对麾下牢狱的掌控力还是有的。
更别提诏狱这种尤为重要的地方。
所以,这些都只是小事一桩。
......
也是这时,殿内群臣们才知道赵高的消息。
听到赵高还没死,众臣倒是纷纷抬头,诧异地看向始皇帝嬴政。
之前一直没有听到有关赵高的消息,他们还以为已经被皇帝下令给秘密处决了。
却不曾想,自家皇帝陛下竟是准备把赵高当成警示。
光这个立意就比他们的想法高出不知多少。
这下。
百官们对自家皇帝陛下的心胸之宽广,又有了新的认识。
“不愧是大秦帝国的皇帝,我等之共主。”
百官们忍不住在心中喝彩。
这并非是谄媚,而是实打实的敬佩。
要知道。
那中车府令赵高可并非是一般人,乃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
不然皇帝也不可能将最疼爱的幼子胡亥交给赵高来教导。
由此可见,皇帝对赵高的信任。
但就是这样一个视为心腹之人却在预言之中彻底背叛了大秦,甚至是导致大秦二世而亡的直接缘由之一。
若是寻常君主,早就下令将赵高碎尸万段了。
但自家皇帝陛下却是将其关押,反而以之为警示。
只此一点。
就不能不说其之高明,之冷静。
总之。
跟着这样的皇帝才有奔头。
......
上首处。
始皇帝扫视了一眼群臣,便知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不过他也并不在意。
一个赵高而已,看押起来也就够了,有他在,赵高翻不住什么浪。
杀之只能泄一时之愤,但留下来却能作为一道疤痕,时刻提醒自己曾经犯下的疏忽过错。
“列位卿家。”
“今日朝会便议到这里吧。”
“不过既然金榜预言已经再次开启,列位便与朕同观,如何?”
群臣又怎会反对,欣然应允。
“臣等,奉诏!”
...........
PS:新书启航,求鲜花,求评价票,求书评,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