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屏幕内。
林墨的声音再度传出:“修补臭氧层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补充臭氧。”
“什么是臭氧?臭氧又称为超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
“在常温下展露出来的是一种带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
“臭氧层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于是大量诞生了一种含有3个氧原子的气体。”
“人工生成臭氧的方法有:电化学法、光化学法及电晕放电法等等。”
“其中,电化学法是利用直流电源电解含氧电解质产生臭氧的方法。”
“光化学法是仿效大气层上空紫外线促使氧分子分解并聚合成臭氧的方法。”
“说白了就是用人工产生的紫外线促使氧分子分解并聚合成臭氧。”
“电晕放电法是在常压下使含氧气体在交变高压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晕放电生成臭氧的过程。”
“这三种方法以亚特兰蒂斯、利莫里亚文明当时的科技,完全可以做到。”
“可随之而来的多个难题让两大文明的补天计划陷入了焦灼中。”
闻言。
观众们的心弦都被挑动了。
既然科技能够做到人工制造臭氧,那么修补臭氧层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直接把臭氧送上大气层,数量一多,臭氧层必然会恢复。
一时间,观众们心中都出现了浓烈的疑问。
“臭氧的分子结构极其不稳定。”
“在常温、常态、常压下,即可分解为氧气。”
“而且,在分解时,臭氧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当其含量在25%以上时,很容易爆炸。”
“如何让臭氧能够稳定下来,而且升上大气层,不至于引发爆炸。”
“这个难题瞬间成为了两大文明的窝心症结。”
林墨说到这,脸色也变得异常严肃、凝重。
直播间的观众们对于补天的高涨热情彷佛遭遇了冷水,瞬间冷却下来。
是啊。
这么难伺候的臭氧,怎么把它送上去呢?
这一问题不单单难倒了两大文明,同时也难倒了直播间的所有观众。
........
中科院会堂。
“李梅。”
“有没有一种可能,从生物的角度能够让臭氧完成结构稳定,就像是光合作用。”
做为物理学权威的钱垌当即目光灼热的看向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负责人李梅院士。
假如说,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那么换一个角度,也许能够获得惊喜。
地学部负责人张鬴、天文学权威曾弘烨同样瞩目李梅院士。
“我说钱老,你这就是为难人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李梅院士没有丝毫女性的婉约,而是直接了当的反问道:
“光合作用全程叫做光能合成作用。”
“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实际上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整个光合作用,那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蓝星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假如说,我们能够在光合作用上视实现技术突破。”
“那咱们也不用在这发掘什么文明遗迹了。”
“靠着光合作用,完全可以飞出蓝星,甚至是走向无垠的星海。”
“额!!!”
钱垌、张鬴、曾弘烨这三个中科院大佬级人物被噎得话都说不出来。
的确,光合作用在外人眼中看似简单,实则那是生物科学领域最难的一个问题。
“钱老。”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人造臭氧的方法本身去寻找答案。”
“电解法生成的臭氧具有抽样浓度高、成分纯净、在水中溶解度高的优势。”
“光化学法的优点是对温度、湿度不敏感,甚至可以控制臭氧浓度及产量。”
“至于电晕放电法,需要的臭氧发生装置结构简单、可维护性好且性能良好,相对能耗较低、单机臭氧产量最大。”
“假如说,把光化学法和电晕放电法结合在一起。”
“那么,就可以控制臭氧浓度,最大可能性产生臭氧。”
“这样一来,哪怕数量多,也不可能引发爆炸,就算臭氧分子结构不稳定,也能用数量代替质量。”
就在这时。
一名化学领域的院士提出了一个建议。
“好办法!”
“我看可行!”
众多院士听后,皆兴奋的出声表示赞同。
然而,钱垌却摇了摇头,解释道:“这个方法不可行。”
“光化学法最重要的是人工产生紫外线,电晕放电法则是要制造交变高压电场。”
“这二者的条件都不一样,怎么去统一。”
“那得需要多大的交变高压电场才能制造出供给整个北半球的臭氧层。”
话音落下。
中科院的众多院士愣在了原地。
听了钱垌的话,他们才知道这个想法有多天真。
顿时。
整个中科院都被这一难题弄得绞尽脑汁。
直播间的观众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想不出来答案,一个个发弹幕,催促林墨。
“主播就别卖关子了,心都凉了,快说吧。”
“是啊,老墨,究竟两大文明怎么解决的这一难题,又怎么修补好了臭氧层?”
“快快快,快高潮了,怎么能中间停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