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匕首被苏平饿幻影拿起,猛的刺向一旁的孩童。
“咔嚓”一声,幻术随之被破。
掷地有声的四个字,博得了满堂的惊呼。
皇宫各殿,简单明了的四个字,让无数人喝彩,纷纷对苏平伸出大拇指。
并不是这个答案代表着最好的答案。
而是这代表着苏平一往无前的魄力与胆略过人的无敌心。
玄奘此行来到中州,以辩法为由,尽数横扫中州的天骄与翘楚。
他也在树立着自己的无敌心。
玄奘逐个击破,每击溃一名翘楚,胜利一场,他的信念与气势,便会越来越强。
而今他来到了洛水王朝,不管是信心还是气质,都已经近乎无敌。
对于修行者来说,辩法可不单单是唇枪舌战。
击溃对方信心,让他们动摇自己的信念,不再坚守本来的信念,这才算是赢。
就好比眼前的玄奘,苏平必须使得他不再信奉佛门,才算是赢。
虽然很难,但事实就是如此。
因此,不管是苏平还是玄奘,提出的问题,都是极尽的刁钻与狠辣。
并且跟对方的法息息相关。
而给出答案的一方,必须解释得完美才行,不然也算不上他赢。
玄奘前来,苏平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佛。
这是一个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佛问题。
玄奘的回答,也很正确,直至佛之本意。
尽管玄奘与苏平的答案,大相径庭,但这不能说明什么。
玄奘的信念没有动摇。
他的信心,也还在。
初步交手,玄奘落了下风,但也算不得什么。
之后到玄奘询问,该问题可谓异常的刁钻与狠辣。
他是在用道的观点,给苏平布置一个无解的陷进。
因为不管是是苏平活还是孩童活,都伤害了道。
对于境界不足的道门弟子来说,这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可以说,这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不管苏平怎么选择,玄奘都将获胜。
一般的人,可能看不到这一层。
但对于洛易水这样的道门高层来说,他们非常的清楚。
所以刚刚,洛易水等人都是显得有点紧张,不知如何破解玄奘的问题。
但,谁能够想到,苏平竟然来了一句,我就是道。
此话说出,即便判定苏平输了,苏平树立的无敌之心,也不会丢掉。
当然,苏平的答案,究竟能不能破掉玄奘的局,恐怕还要等接下来玄奘询问第二个问题。
苏平所料不错,玄奘的下一个问题,一定是此问题的延伸。
换言之,苏平从一开始,就在给玄奘下套。
玄奘也在给苏平下套,哪里想苏平给他下了一个更大的套。
苏平没有上当,反倒是玄奘上了苏平的当,还帮苏平树立了无敌之心。
现在的局面,对玄奘多少有些不利。
也难怪玄奘会脸色一变。
西域,小如来寺。
空明方丈看到这个结果,不免双手合十,暗暗点头道:
“此女,大智慧者!”
小如来寺的和尚郁闷了。
横推中州,所向无敌的玄奘高僧,第一场就落了下风。
这对他们来说,可不太妙啊。
大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
而小如来寺的人,能够看到论道殿的情形,则是因为洛水王朝没有屏蔽对方的佛法。
否则的话,对方断然是看不见这一幕。
论道殿。
苏平没有太大神情变化,平静的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淑女即视感。
一方面,他很尊重对手。
再者,能够横扫中州翘楚的玄奘,断然不适泛泛之辈。
自信是好事。
但是太自信了,成了自负,那可就不好了。
“国师真乃女中豪杰。”
玄奘对着苏平微微鞠躬。
一介女流辩法如此厉害,确实让他钦佩。
当然,他也没有看出来,苏平其实是个抠脚大汉。
接着便是第二场辩法。
由于第一次是苏平提问,所以第二次,该玄奘提问。
“继先前之问,国师自己为道,然,恃强凌弱,无故加害三岁孩童,耶合乎国师心中之道?”
正如苏平推测的那样,玄奘这第二个问题,果然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
这下子,他开始直接发问苏平。
你既然说你就是道,那么你以强大欺负弱小,害死了一个三岁孩子,这符合你心中奉行的道吗?
这个问题,要比上一个问题,更加的厉害。
一旦回答的少有差池,苏平从此的修行路,便会彻底毁掉。
因为修行者,尤其是正道的修行者,不论资质,首先要过得去的,就是自己的良心。
否则日后修行,走火入魔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突破大境界遭遇雷劫,也极有可能被天雷轰成灰烬。
这下子,所有人紧张起来了。
“吾既为道,所作所为,一言一语,当自问心无愧。”
“既以杀,死后天若问之,所负之罪过,吾一人悉数担之。”
“再,高僧善用道门之法,攻道门。”
“殊不知,佛经有云,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本国师是为杀人,实为救人。”
苏平很平静的说道。
殿外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如同雷鸣,响彻整个皇城。
玄奘继续之前的问题,询问苏平是否愧对良心。
而苏平的回答,可谓是非常的出彩。
他的话,言简意赅,
杀了就杀了,我自问无愧于心,就够了。
倘若死后,上天发难询问,一切惩罚与罪过,我一人尽数承担。
而后面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更是对苏平之前回答的完美解释。
此等高深境界与认知,着实让人钦佩。
玄奘长出一口气,起身对着苏平九十度鞠躬,言道:
“阿弥陀佛!”
“国师当真大智慧加持,小僧受教了。”
玄奘是彻底的服了。
苏平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看似杀人,实则救人的这等大境界,比他高出太多了。
他是心服口服。
紧接着,该苏平问第二个问题。
“有一世界,众生食肉为生。有一屠夫,杀猪养家糊口。”
“曾杀一猪,其名八戒。”
“百年之后,屠夫入土,投胎转世,亦为屠夫,然前世所杀八戒,仍投胎为猪,且再被屠夫所杀。”
“如此,周而复始千百世,屠夫还为屠夫,所杀之猪,还是八戒。”
“屠夫生生世世所做之事,皆无愧于心。”
“试问高僧,屠夫与猪,谁可往生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