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顺着年轻老板的手指看过去。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位于人行道上,通体红色的小亭子。
“那个是报亭,专门卖报纸的,你买一份看看就知道了。”
报亭?
报纸?
又是闻所未闻的名词。
朱元璋拱手道:“多谢老板指点了。”
“嗨,这有什么,举手之劳而已。”
离开小摊后,朱元璋好忙皇后很快来到报亭前。
报亭不大,只有7、8个平方米的大小。
里面坐着一个年轻小哥,正拿着一本没有封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着。
报亭的窗户前支出来一个小架子,上面摆满了一张张写满文字的纸张。
在这些纸张的最上面,还用一块石头压住。
以免这些纸张被封吹走。
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走进,报亭小哥只是抬起头看了一眼,就又低头看起了手中书籍,淡淡的说道:“都是今天早晨才出的报纸,两文钱一张。”
看到小哥态度如此冷淡,朱元璋也不以为意,拿起一张报纸就看了起来。
朱元璋简单的扫了一眼,瞳孔猛地收缩了起来。
报纸上写的内容,赫然便是秦王府传出来的各种政令。
马皇后也吃了一惊,小声说道:“重八,这不就是邸报吗?”
所谓邸报,最早起源于汉朝。
其作用,就是由信使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送到各地长官的手里。
最初,邸报仅限于官僚阶级之间相互传诵,并不流通于民间。
但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开放起来,民间想要了解朝政之事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促。
朝廷为了不让民间胡乱议论朝政,误传错误的信息。
索性就将邸报公布于众,将其张贴于宫门外,公诸传抄,让天下臣民随意查抄与传诵。
到了前宋,还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
就这样,经过几代的发展,到如今大明。
邸报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且详尽的发行与传递制度。
不过邸报一般只有商人和读书人才会去买。
普通老百姓整日为生计而奔波。
又哪里有心思去关心天下大事呢?
而且就算买了,他们能看懂那通篇的之乎者也吗?
正在看书的报亭小哥听到马皇后的话,抬起了头,打量了马皇后一番,然后笑道:“夫人有眼光,没错,这报纸就是由邸报变化而来。”
“不过邸报太贵了,普通老百姓可没有那闲钱,而且普通老百姓能识字就已经极为难得了,邸报里的那些之乎者也的,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朱元璋仔细的看着报纸上的内容,脸色不大好看。
报纸上面通篇用不仅写了秦王府发出来的各种政令。
还详细的解释了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政令。
这样的政令对百姓有什么好处。
在制定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甚至连在制定政策时,官员们产生的不同意见、争吵、冲突,都绘声绘色的写了上去。
像是无息贷款的制定过程,上面就清楚的记录了下来。
而且还生怕别人看不懂一样,通篇都是大白话。
重点是,它便宜啊。
这不谁都能买吗?
他忍不住问道:“小兄弟,这报纸究竟是何人所办,这上面写得可都是朝廷的机密要事,他难道就不拍被朝廷问罪吗?”
“哈哈哈,这报纸就是秦王办的,谁敢问秦王殿下的罪?”报亭小哥哈哈大笑起来。
“再说了,这些哪是什么机密要事。”
“秦王殿下说了,事无不可对人言。”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既然如此,为何要害怕被百姓知道。”
“而且秦王还说了,百姓们也可以借助报纸这个媒介,知道官员们做了什么事,变相的监督官员们的工作。”
“总之好处多多。”
“有何不可?”
又是老二办的?
朱元璋闻言,先是沉思了一会儿,若有所悟。
然后又摇了摇头。
他还是不大能接受朱樉办的这个报纸。
在朱元璋看来,朝廷的政令不是不能让百姓知道。
但人数一定不能太多。
多了,就容易生乱。
朝堂和民间还是要保持一定神秘感的。
神秘感会让百姓敬畏。
唯有百姓产生敬畏,才能长治久安。
可现在朱樉这报纸一出,搞得谁都卖得起。
而且变成了白话文,阅读的门槛也大大降低了。
虽说本意是好的。
可若是未来朝廷的哪个政令出了差错。
就很容易在有心人的挑动下引发民怨。
年轻人做事,还是不够稳重啊。
朱元璋暗叹一声,打定主意,在见了朱樉后,就要朱樉把报纸给停了。
马皇后也在一旁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她倒是没有像朱元璋想那么多。
只是觉得这报纸和邸报大不相同。
相比于邸报上干巴巴的政令。
报纸上把各项政令当成故事来写,甚至把官员们争吵的内容都写了上去,明显更加直击老百姓的心里。
毕竟,谁不爱听故事,看八卦呢?
而在听故事、看八卦的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对于政令的自然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妙!真是妙啊!不愧是我儿......咳咳......秦王。”马皇后高兴之下,差点就把我儿子三个字说出。
“重八你看,这上面除了地方政令以外,还有各种人文趣事,风景名胜,还有西安名士写的文章。”
“内容好丰富啊。”
“咦,这上面居然也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