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封地。
朱大将军府邸。
朱棣热泪盈眶,望着一身僧袍,稍显瘦弱的和尚。
也不顾及地位尊卑,上前拉住僧袍和尚,声音哽咽:“道衍大师...”
“昔日一别,已有半年有余,今日见大师,咱这才觉得心安大定。”
道衍和尚同样激动,眼里满是热泪。
“这半年来,苦了将军了,幸得将军安然回到封地,此乃天意。”
两人相视良久,而后大笑。
朱棣随即吩咐他的三个儿子:
“速去准备宴席,咱今日要与道衍大师秉烛夜谈。”
朱棣三个儿子退下,朱棣拉着道衍和尚,一同落座。
道衍和尚,原名姚广孝,字斯道,法号道衍。
精于儒、释两道,深谙兵法、谋略。
二人早年结识,朱棣视其为知己,拜为军师。
姚广孝同样被朱棣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视其为一代明主。
二人嘘寒问暖后,姚广孝直入主题。
“将军,臣下不辱使命,耗时半年有余,为将军操练出十万新兵。”
“并与大顺义军首领李自成达成联盟,一旦将军有所动,他们便一同起兵。”
姚广孝说着,掏出了当初朱棣给他的大将军令符,以及与大顺义军李自成的合约文书,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心中感动,为姚广孝斟上一杯茶。
“这半年辛苦大师了,只是大顺李自成的大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能信得过他们吗?”
“另外,据咱的观察,当今天子并非昏庸之辈,若非如此,咱也不会被逼出走了。”
见朱棣脸上爬满愁容,姚广孝轻笑道:
“李自成的大军多为百姓、乱民、江湖之人,自然不可全信,但可一用。”
“虽说天子近来败董卓,收复西凉,整顿朝纲,行诸多圣明之举。”
“臣下却不能断定,是天子圣明,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臣下所料不错的话,吴三桂必定投靠了大清鞑子。”
“大汉天子送给吴三桂的粮草辎重已在路上。”
“臣下料定,不出半月,朝廷必乱。”
朱棣眼眸一亮:“咱近来正为吴三桂所举冥思苦想,不知大师有何高见。”
姚广孝认真说道:“四十万清军陈兵山海关是假,助吴三桂骗取朝廷粮草辎重是真。”
“吴三桂一旦收到朝廷的粮草辎重,必然引清军入关,掠略大汉,其罪不容。”
“将军自可高举义旗,除乱贼为由,率兵一路东进,直取京城洛阳。”
在姚广孝看来,吴三桂手握二十万重兵,又投了鞑子皇帝。
要不跟着清军鞑子侵占大汉疆土,怎么也说不过去。
既然他姚广孝看得出来,想毕赵匡胤、安?山,甚至那唐国公李渊也不是善予之辈。
一想到大汉战乱四起,连带周边列国也会起兵,天下大乱。
乱世出英雄,不正是朱棣的大好机会吗?
而他姚广孝辅助一代明主,结束这乱世,此乃毕生所愿。
想到这里,姚广孝的眼中闪烁着炙热的光茫。
“大师言之有理,哈哈。”
朱棣被姚广孝说得心痒难耐。
这时,朱棣长子朱高炽来报。
“父亲,安?山、史思明求见。”
朱棣看了姚广孝一眼,后者轻轻点头。
朱棣这才道:“有请两位将军...”
“哈哈,朱大将军,别来无恙啊。”
朱棣话音刚落,大门外便传来安?山的声音。
姚广孝暗暗一叹,他对这两人没什么好印象。
不过旋即一想,这两人莽撞,倒是可以利用。
“道衍大师!”
安?山和史思明进来,见到姚广孝,齐齐双手合什一礼。
“见过两位将军。”
姚广孝起身回礼,脸上浮现一抹异样的笑容。
四人落坐,朱棣问道:“不知两位将军到来,有何贵干?”
安?山翻了个白眼:“朱兄此问就见外了啊,我二人此来,朱兄心中没数吗?”
史思明笑着解释道:“我家大将军听闻道衍大师回来,特来请教大师,清军鞑子兵发山海关,朝廷送粮草辎重给吴三桂之事,有何高见。”
朱棣当然知道他们的来意,只是姚广孝之明见,岂能说给这二人听?
安?山、史思明可不是善茬,别看现在称兄道弟的。
将来称霸之路,未必不是他老朱家的劲敌。
然姚广孝哈哈一笑:“贫僧能有什么高见,无非是吴三桂骗取朝廷粮草辎重,然后投靠鞑子,引清军入关,朝廷必乱罢了。”
闻言,安?山、史思明神色一惊。
他们看出了清军四十万大军兵陈山海关。
吴三桂要求朝廷火速支援,当中定有蹊跷。
但他们没有姚广孝的见识,更没有郭嘉的远虑。
“大师所料当真?”安?山顿时站起,满脸兴奋之色。
“道衍大师足智多谋,所料必然不差。”史思明同样激动。
只有朱棣脸上有些发黑,不知道姚广孝为何对这两人直言相告。
姚广孝只是看了朱棣一眼,然后对二人道:“贫僧浅见,让二位将军见笑了。”
安?山连连摇手:“大师之才,与那诸葛孔明齐名,大师高见,我二人自然信服。”
史思明有些坐不住了:“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两位大将军何不速速发兵京师洛阳?”
“对对对,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朝廷必派兵前往。”
“届时,朝廷兵力空虚,正是你我大军侵占京师洛阳之时。”
安?山同样急不可奈。
两人可还记得当时逃离洛阳之时。
被赵云率领的白马义从,追杀两百里的情形。
那时的他们狼狈而逃,险些丧命,这个仇他们可是记在心里。
现在,大汉国门将破,朝廷大乱将起,不正是他们报仇的时候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