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真的懵了,搞不明白老头子这是什么个意思了。
你都想好要用许北的产业计划了,那为什么不直接用许北呢?
我来搞,能比许北搞得好吗?
很难的啦。
有好的不用,非得用个次的,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
“父皇,您这是为何?”
“这工业化是许北提出的概念,天下人没有第二个比他理解更深了。”
“明明可以直接让他来做,为何弃之不用呢?”
“儿臣虽然对工业化略有些认识了,但要说一定做好,那儿臣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的。”
“儿臣觉得,如此实无必要。”
朱元璋神色平静,静静注视朱标。
“宗藩,户籍,卫所制度不能动。”
“我不能让他把我大明搞乱了,这事不能交给他。”
“但是工业化确实是很好的方案,朕不会舍弃。”
“所以,我要找其他人来主导这件事。”
“如果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做?”
朱标终于明白问题在哪儿了。
马上就犯了愁。
如果老头子在意的是这个,那就是成了死结啊。
许北坚持工业化之前,一定要做到这几点,是有他的原因的。
而且自己也觉得许北的分析很有道理。
但是老头子不同意,那谁也没办法呀。
“父皇是想不改制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吗?”
“这么做,儿不知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这套方案是许北提出来的,他的分析也极有远见,儿臣不赞同蛮干。”
“改制虽然困难,但可以慢慢做,如果不梳理好大明制度强来的话,可能才真会出乱子。”
“儿臣以为,除了许北,很难有第二个人能掌舵这件事情。”
朱元璋默不作声,凝视儿子许久。
朱标也沉默相对。
他们彼此都知道一些对方的想法,但又不能完全摸透。
最后,朱元璋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咱强行让你来做,你打算怎么办?”
朱标叹了口气,无可奈何道:“父皇有令,儿臣自然会遵从。”
朱元璋点点头:“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朱标离开后,朱元璋沉下脸一言不发,独自坐于殿中陷入沉思。
这次对话,他更多的是考察朱标的态度。
对朱标的反应,朱元璋是有些失望的。
这小子现在是铁了心跟许北走到底了,这样的情况,就算自己强按着他主导工业化,结果也未必好。
以这小子的尿性,可能明面上老老实实,但背地里还是和许北勾搭在一起。
那用这个逆子和用许北岂不成了一回事?
朱元璋表示不能接受。
而且现在他有一层隐忧和焦虑。
朱标就跟着了魔一样,许北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如果将来自己不在了,这大明还不知道被他们祸害成啥样。
朱元璋有种紧迫感。
一定要在自己走之前,把这事办妥了,那就算后面他们想改,也没那么容易了。
说不得自己走之前,还得把许北这家伙一起带走,黄泉路上做个伴,倒也不错。
朱元璋对许北真是又爱又恨。
才学那是天下一等一的,但是搞得事情怎么看都跟自己的想法不对付。
而且朱标毕竟是要做皇帝的人,却对许北这么亲近。
甚至近乎于言听计从了,这绝对不是好事。
现在要借许北的才华做事,那可以留着他。
但自己要嗝屁的时候,说啥都得把许北一起带走。
不然将来朱标继位,还是对许北这个态度,这对老朱家和大明江山都是灾难,要出大事情。
其实这也就是朱元璋皇帝思维的视角。
在朱标自己看来,自己这绝对不是不是什么言听计从,而是志同道合。
虽然钦佩许北的才华性情,但不代表自己没脑子了。
朱标好歹也是太子,更是聪明人,又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呢。
可惜老朱不会管这么多,只要是有一点危险的念头,他都要决然掐灭!
既然不打算用许北,儿子也不配合。
那头疼的就是找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要对工业化有一定认识。
这种从来没有过得事情,可不是随便拉个人就能搞的。
最重要的,这个人还得听话。
工业化要搞,但是怎么搞,一定要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绝对不能搞出许北说的,更改国制的情况,这是朱元璋的底线。
这么一看,合适的人选没几个,但都集中在了一个地方。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报纸上,嘴角勾了勾。
“说起来,这报社的士子,咱都是看得上的,当初还记了好些个名字。”
“若说工业化,除了许北,恐怕就这些人门清了吧,倒是合适的人选。”
“杨士奇,胡广,王艮,周是修……俱是大明英才。”
“回头让蒋瓛查查底子,接触一下,咱就看看,你们之中,谁会是这个一步登天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