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百姓,突然发现,今天的大明有些不对劲。
平日里意气风发的那些学生士子,今儿个却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好像每个人,心里都压着一块石头。
普通百姓们看了报纸,看到张五一家的情况,虽然也会同情可怜。
但也仅限于此了。
毕竟普通百姓生活也是艰难的,看的惨事多了去了。
对于这种悲惨,他们的接受阈值比上层人要高。
他们能产生共情,却意识不到那背后沉重的意义。
士子们,官员们看到这篇新闻,那又是不同的视角。
他们看到的,是大明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无法改变的黑暗环境。
不论儒家是好是坏,谁都不能否认,真正的儒家文人,是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
当他们看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又怎么会不心惊,又怎么会不恐惧。
朱标的一篇新闻,许北的一篇文章。
真正震动了大明。
而这个事件,也必然影响到了大明中心,也就是朝廷。
这已经不仅仅是民间的事情了。
事情已经发酵成大明热点了。
这一期报纸的发行,不仅影响了无数士人学子,也影响了大量朝堂官员。
现在,这已经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事件了。
当天下人都开始关注起土地兼并。
那大明朝廷,就必须要做出反应,拿出一个态度。
这是不能回避的事情。
朝会上,百官严肃,每个人内心都不平静。
本来朝会,是官员们走过场的地方,也是低级京官瞻仰圣容的机会。
真正的政务,从来不是在这里讨论的。
人一多,事情就绝对谈不出结果。
遇到大事该怎么处理,朱元璋和大佬们早就提前决定好了,朝会只是进行宣读而已。
但是这一次,却注定要在朝会讨论了。
因为关于这件事,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任由大佬们帮他们做决定,方便倒是方便了,但是后面会出乱子的。
为了保持政治稳定,在朝会上吵一吵是有必要的,要给所有人一个说话的机会。
他们都不知道,这次朝会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更不知道龙椅上的那个老人,是什么态度。
坚持儒家,还是开创新思想?
解决兼并,还是压下这件事情。
朝廷该怎么处理新华夏报社?
是关停,还是任由发展,或者是由朝廷强行介入掌控?
每个决定,都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这涉及到的,是每个大明人的切身利益。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不好,也许会要大明的半条命。
朱元璋半眯着眼睛,看起来气色很不错,神态也比较淡定。
对于下面的暗流涌动,他心知肚明。
不过他并不担心。
百官们再怎么闹,也是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的。
关于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朱元璋其实心里已经有了想法。
所以,只管看着就成。
终于,有人耐不住了,一个官员上前一步。
“陛下,臣有本奏!”
“关于京城新华夏报社,近来接连发出鼓动言论。”
“致使百姓民情汹涌,官员人心浮动。”
“此事于我大明有大害,臣请斩头目许北,捉拿一干人等,查封新华夏报社!”
此人话音一落,站在百官前头的朱标眼皮一跳。
他很想说些什么,到最后还是忍了。
这才刚刚开始,自己还要沉住气才行。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标,见这个太子沉稳镇定,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他看向百官。
“哦?此事朕亦有关注。”
“关于这位大人所奏之事,诸位没有其他想法吗?”
百官们轻微骚动。
能站在这里的,都是人精。
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揣摩皇帝的心思。
朱元璋问他们有没有其他意见,潜在意思其实就是让他们拿出点不同意见来。
看来,圣上的态度很耐人寻味啊,难道他支持许北搞得那一套?
不少人心中都有猜测。
那些恨不得许北死的儒官,都觉得不妙。
说到底,这件事情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朱元璋,只要朱元璋表现出一点点倾向性,下面就会有大批官员跳出来附和。
不管怎么样,既然皇帝想听他们吵,那他们就照办呗。
于是,有人站出来打擂台。
“陛下,此事臣亦有想法!”
“关于华夏报社,虽然发表内容稍显激进,但是用心为正。”
“兼并之害人人皆知,并不是报社不提就不存在了。”
“许北只是把已有的问题提出了,此非造谣生事,蛊惑人心。”
“所以朝廷不应因言获罪,至少,不至请斩的地步。”
“而且许北享有声望,若是无端定罪,恐难以服众。”
“关于如何处置,朝廷应该谨慎应对。”
这个官员说完,便退回官员队列。
他暗自复盘了一下自己的话。
嗯……陛下应该是没打算把许北怎么着,我应该没有号错脉。
出去给许北说两句话就差不多了。
不过陛下的具体态度不明显。
所以该怎么处置,我就没有明确表态,把皮球踢了回去。
既把脸露了,又不怕猜错陛下的想法,这次发挥能打个满分。
其他官员都有些无语。
这家伙出来说了这么多,全特么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