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维扬地界,水道上穿梭来往的船只多了。
有漕船、鲜货船、快船、马船、供船、巡逻船、盐巡逻船和民间商货船。
北方的皮毛、药材,南方的茶叶、竹、丝、陶瓷沿着运河而来,十分热闹。
因为没有风,许多船只不得不借助人力。
小船靠竹篙,大船靠船帆加船桨,若是再不行,只能靠纤夫。
好些大船船尾,五六位男子撑着竹篙,看着越过他们的船只。
“那是什么船,居然无风而动。”
“你看他船尾,居然有水漩涡。”
“这种咕咕声也是从他那传出来的。”
过往的船只不由地停下,看向这只飞驰而来的船。
船上的总兵更是站在船头,骄傲地站立,接受投过来的注视。
“喂,你们用了多少水手?哪儿雇的人?”
船边上的仆从回应他,“我老爷是京都宁国府侯爷,当今户部左侍郎,今日到维扬去。”
“船上没有水手,靠的是发动机。”
什么是发动机?
不知道啊。
路边的人想破脑子都不知道发动机是什么。
盯着船尾,目送他们离开。
贾蓉走出船舱,看着擦身而过的船只。
这里运送盐巴的船只不少,盐业给维扬带来了繁荣。
“大人,马上就到了。”
“嗯。”
进入维扬地界不久,有水军过来查问。
总兵将手令交过去,对方很快就离开了。
又过了不久,林家派人来了。
派过来的有林如海的总管林福、贾氏的奶娘张辽家的。
林福远远就叫喊道,“来的可是宁国府的侯爷?”
贾蓉的小厮康儿回应,“是京都来的,敢问你是林家的?”
“老爷到盐田去了,侍郎大人比预定时间要快上许多。”
装上发动机后,船只确实快上许多,提前半个月抵达维扬。
贾蓉让人停下发动机,邀请二位上船。
林福上船拱手作揖,表示怠慢了。
贾蓉主要和张辽家的说话,询问贾氏的情况,在问黛玉如何。
“夫人情况不容乐观,请了老御医看诊,也无能为力。
小姐日日忧心,也消减了许多。”
“辛苦,表姑了。
京中诸位都很担忧,老祖宗每当想起姨婆都泪水连连。”
贾蓉叹息一番,有询问了些话,张辽家的一一作答。
贾蓉这才问起林福,“姨公最近如何?身体可康健?”
林福:“日日担忧,偶有咳嗽,一直不得好。
听到侍郎大人来,不知有多开心,日盼夜盼。”
几人聊了些闲话,船只到了码头。
进入维扬城更是热闹,南来北往的货物,无一不齐。
其中卖得最多的是盐巴。
大商铺、小商铺都有些许盐巴销售。
卖盐让这里的人富裕起来,走在大街上,小巷子里,入眼的都是高大的墙壁。
或是刷白墙的四合院。
朝廷免掉了大部分税务,让卖盐、运盐成了一项大收入。
运盐过去赚一笔,回程路上又载满货物,又能赚上一笔。
满载而出再满载而归,这里的人能不富裕吗?
路上还瞧见了各类会馆,比如浙绍会馆、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岭南会馆、山陕西会馆等地域性商人会馆。
在家靠兄弟,出外靠朋友。
远离故乡来到这里,同乡的自然要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忙。
即便是死了,也好有人带口信或是骨灰回去。
“会馆里都会有谁?”贾蓉问。
随着轿子走动的林福回应说:“商人多一些,还有一些官员会住在里面。”
官员不想住驿站,就会选择进住会馆。
会馆的同乡会很大方,为他们免费提供吃喝玩乐。
“大人,前面就到了。”
“嗯。”贾蓉应了声,将帘子放下。
贾蓉带来的人不多,相对于哪些商队的人手来说,一点儿也不多。
但这一支队伍是最瞩目的,因为随行的人中有四个穿飞龙鱼服。
穿这种服装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锦衣卫。
同一条街的人,见着了远远躲开,谁也不敢靠近找麻烦。
维扬城里的四大家族也得到了消息,猜测是户部侍郎贾蓉到了。
轿子到林府,林家二管家连忙打开大门,拆下门槛,请人进入。
轿子直入,无需贾蓉下轿。
林黛玉早早在垂花门处等候,等着见一见来自外祖母家的亲人。
远远见着有人过来,认真看瞧见了人影。
她看他是一个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的男子。
心想:真是个俊俏、风流的男子。
视力好的贾蓉,远远瞧见了林黛玉。
心想:真如传说中说的那般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