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率本部约一万两千余人,比李业诩稍迟一些从长安出发,一路快马加鞭,也刚刚行至成州,离叠州还有近六天的路程。
过了凤州,一路上就看到往叠州方向运送粮草补给的队伍源源不断,一副大仗来临前的样子。自青海一战后,侯君集已经好几年没领兵打过仗了,心里都有些痒痒,眼前这样的景象,让他觉得很是舒畅。
天色将晚,侯君集率部在成州城外五里地方驻扎下来,万余军士并没进城,而是在城外一山坡附近驻营。士兵们正准备埋锅做饭,一天的快速行军下来,将士们都已经很是疲惫了,食物的香味飘来,许多人都忍不住直咽口水。
成州刺史得到消息,率领一些当地的官员来大军营中探望,正与侯君集在帐中聊着话儿。
“报告,将军,长安急报,”一名亲卫匆匆跑进侯君集的帐内,把一份刚刚接到的长安送来的加急军报交给侯君集。
与成州刺史心不在焉聊着话儿的侯君集,一听到长安急报,忙起身从亲卫手中接了过来。
一看,不禁心里一震,吩咐亲卫,“传我命令,马上拔营,连夜启程,往叠州急进!”
“是,将军,”那名亲卫转身离去。
“侯尚书,你们马上就走?”一脸惊异的成州刺史也站起身,问道。
“军情紧急,必需连夜出发,刺史请回吧!”侯君集并不客套。
“来人,”待成州刺史离去后,侯君集再唤人进来。
“再传令叠州李业诩,依原先的布置,让其率诸部先行,本帅会快速追赶上去的,”侯君集差不多是吼道。收到的情报和朝廷的命令太出乎他的意外了,吐蕃人是三十五万大军,已方出动的才不过六万步骑,而且吐蕃人已经在快速行进中,侯君集这个主帅却还在途中,如何会不焦急。
正吃完热饭想好好休息一下的将士们,接到命令后也忙着把刚刚扎好的营帐收起,准备连夜的行军。
――――――――
叠州,特卫军营的主帐内,李业诩正与苏定芳和郑仁泰等人商量军情。
这些日子有持续不断的关于吐蕃的情报传回来,他们正在整理这些情报,进行综合分析。
从收集到的情报上看,吐蕃大军的行进速度并不慢,从原来苏毗部领地的牦牛河畔起营后,已经越过了诺矣江,正折向北偏东方向,准备从前面那座极高山中间几处较低的山谷间穿过,往叠州方向行进。
吐蕃人的形进方向基本探明,虽然情报有几天时间的延误,但数十万大军在高原上也不可能一下子转向,即使是久居高原吐蕃人,终年冰封的雪山也是不会去攀越的,肯定要找地势低的山谷间通过。
“将军,长安急报,”帐外一名亲卫匆匆地跑了进来,把一份刚刚收到的情报交给迎上来的郑仁泰手中,还有一份给李业诩的密令。
郑仁泰接过军报一看,脸一下子白了,却没说什么,把手中的情报交给李业诩。
李业诩接过一看,脸色虽然没什么变化,但心里却在打着突儿。
朝廷下发的诏命里,出征的士兵只有他们这里集结在这里的约五万人,还有侯君集亲率的一万余人本部,与吐蕃三十五万大军相比,实力相差不是一般的悬殊。
“将军,我们要如何布置?”郑仁泰在一旁问道。
另外一些将校也满是疑惑地看着李业诩,看到几位主官脸色都有些异常,他们也猜着有大事儿发生。
李业诩又仔细地看了遍军报,确实没错,又拆开密令看了,待看到最后几句话,李业诩恍然明白过来。
这样的布置应该是自己祖父李靖的主意,以少数兵力,在快速运动战歼灭吐蕃人的有生力量,除了他老人家,还有谁敢有如此主意?想到这李业诩脸色恢复了轻松。
“各位,朝廷出征的诏命已经下达,战事很快就开始,马上去做准备,稍后即起营!”李业诩命令道。
“是,将军!”各将校都领命出去。
“妹夫,这也太悬了?”待其他将校都离去,只剩三人时,郑仁泰说道,“从地形上来讲吐蕃人更适应这种高地的环境,而且,面对吐蕃如此数量大军的进犯,这些地方的羌人,很有可能趁机叛乱,天时,地利,人和,都给吐蕃人占上了,我们用劣势兵力如何与之作战?”
“正是因为高原上地形险恶,朝廷才决定派少数兵力迎战吐蕃人,”李业诩看着郑仁泰道,“吐蕃及多弥、白兰诸地多高山河谷,地势落差很大,不像平地上,能展开更多地军队出击,一些地方甚至只能一人一骑通过。而且粮草补给运输极其困难,若我方派出几十万军队出战,都挤在一块儿,如何出击?这几十万人军队所需的粮草,供应运输的人至少也要和军队数相仿才能保证。因地势险要,许多地方都要人扛手运,定是无法保证粮草的及时供应,正是此道,所以朝廷没有派更多的军队来!”
“再则,吐蕃人以为,我们还未侦知他们的形踪,无法做出及时反应,或者即使我们能侦知他们的形踪,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大量兵力与他们对抗,但吐蕃人想不到的是,我们已经有数万精兵集结在边境一线,随时可以出击!出其不意,兵之上道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