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不外乎平衡二字。说白了就是和稀泥。做为这个皇朝的万历老大对这一行业自然是相当专业且擅长。自从万历亲政,天天抡着铁锹和个不停,和得前朝国家大事一团乱。没想到后宫也来凑热闹,大老婆和小老婆掐架,好说不好听万历同志感觉非常的丢人现眼。
?有心吼大老婆几句,一转眼看到老娘拉着大老婆的手温言安慰,同时对小老婆横眉冷目。如此鲜明的态度,再看不出来自个老娘是倒向那边的,万历就是个长眼的瞎子。
无奈叹了口气,罢了,还是和稀泥吧。
万事当上体天心,下观民情,以和为尚。天子之家,与庶民无异。唇齿相依也有磕碰的时候。今日事看来都是一场误会,“母后,郑皇贵妃您是知道的她性子率真,说话一向直来直去,儿子料她并非真心冒犯皇后。”
儿子这是挥着铁锨在和稀泥了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李太后不用看就知道必定是郑贵妃恃宠生骄,摆明是要和皇后叫板的。李太后历经三朝后宫,大风大浪中几回沉浮,水性练得娴熟。郑贵妃的娇狂性子和皇后杠上是早晚的事,对于这个老太太很有思想准备。
让她诧异的是皇后是个和而不同的性子,素日也颇能忍辱负重。今天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算郑贵妃冷潮热讽了几句,让一步也就算了,这闹起来是怎么的说?诧异归诧异,事情总要解决。皇后和皇贵妃打起来,这要是传出去,皇家颜面还要不要了?
“皇帝说的是,家和万事兴。依哀家来看,今日事到底还是郑贵妃冒失在先!皇后是一宫主位,母仪天下。郑氏身为皇贵妃,说话当有分寸。无知犯上,当须认错。”老太太圣明,一句话就定了性,全是郑贵妃的错。
朱翊钧一阵腹诽:老娘要不要太偏心?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人打架怎能只怪一人?可腹诽归腹诽,皇帝以孝治天下,老娘即然发话了,皇帝也不能说些什么。只是郑贵妃这个气呀,死老太婆拉偏架,居然要自已给皇后认错?可是在接到皇上递来的一个眼神的时候,郑贵妃忽然就懂了。
太后铁了心要护着皇后,要自已认错,那就认好了!认错能丢二两肉么?今天的事明面上看着皇后占了上风,实际上她已输的一败涂地。郑贵妃坚信从今天开始皇上对皇后只会更加厌恶,而自已将加倍受到皇上的宠爱。这个账是亏是赚,郑贵妃拎得清。
郑贵妃是个聪明的女人,一旦心里转过这个弯来,马上就付诸行动。先是恭恭敬敬给皇后磕了个头,抬起脸来的时候已是泫然欲泣。用极轻极柔极可怜的声音道,“臣妾一向心直口快,姐姐是知道的。都怪那出戏文,本想和姐姐讨教,没想到冒犯了皇后,惊动了太后,惹皇上生气,是臣妾死罪了。”
左边是板着老脸的李太后,右边是一脸心痛的朱翊钧,郑贵妃跪在中间。这一番十假没一真的话说出来,那语气、口吻、神态、脸色,谁看都得认为郑贵妃绝对是被冤加被逼的。
王皇后翻了翻白眼,臣妾?不是本宫么。妹妹?那个是你姐姐!看来郑贵妃做戏的境界,远非王皇后可比。境界不到的主要原因是王皇后这人比较要脸。
事后王皇后是这么和李太后说的。“那贱人握着我的手时,我半个身子都给她麻的汗毛倒竖。我宁可真有一只鬼来拉我的手,也不想再叫她来拉了。”对此李太后深以为然。
事已至此,王皇后自然表现的大度番茄。以至于后来那些听到风声来看热闹的各宫嫔妃见到了眼前一幕神奇的景象。李太后、皇上、王皇后、郑贵妃四人正在亲热、友好、亲密的和谐氛围下交谈言笑……老天爷啊……这都是在闹那样啊。照说这件事发展到这里就算划了个圆满的句号了。不管真心还是假意,大家面子上都挺满意,心里却没有一个是痛快的。
只是即便怒到了极致,郑贵妃也知道李太后不是自己能够冒犯的,她的依仗是神宗,而神宗是出了名的孝子,何况后宫之事,神宗也的确不好过多插手。
僭越中宫的罪名也不是她能够承受的,这些年以来,王皇后虽然不受宠爱,但是后位稳固,退一步说,若非王皇后将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神宗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政事之上。加上有李太后为王皇后撑腰,所以郑贵妃知道谁能惹,谁不能惹,加上王皇后性子温和,故而平素里二人相处的还算和睦。
这时候万历皇帝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让他又敬又畏又恨的已逝首辅张居正。
万历皇帝原以为张居正死后他就可以稳稳的掌控整个朝局,可是这些御史言道的文官们却在张居正死后更加的肆无忌惮,处处与万历皇帝作对。
“如果元辅张先生还在就好了。”万历皇帝内心一叹,他现在好像有点后悔当初了。
在万历皇帝的记忆里,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古人所谓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可是现在这样的一个人已经被万历皇帝推下了神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不仅清算了张党,还给张居正直接定罪,褫夺了张居正的一起官职和荣誉,而且还废掉了张居正的变法。还把张居正的家给抄了。导致了张居正长子自杀,次子三子流放充军,余下三子也皆被剥夺官身成为黔首庶民。
所以在万历一朝张居正永远都是逆臣权臣,万历皇帝也不可能再为张居正平反。因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恨意也绝对是真实无疑的。而这对张居正的恨就是来自于前首辅高拱遗著《病榻遗言》。
高拱在《病榻遗言》中揭露了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的罪过来洗清自己。
高拱在《病榻遗言》说他在隆庆皇帝驾崩以前就已看出了冯保的不端并决意把他摈斥。高拱说冯保一贯卖官盟爵,但最为不可忍受的是,在隆庆六年的时候,刚刚被册封为皇太子的万历皇帝在接受百官朝拜时,冯保竟利用扶持之便,站在宝座旁边不肯退走。
百官向皇太子叩头行礼,也等于向阉人冯保叩头行礼。这种做法充分暴露了冯保的狼子野心。
书中接着说,高拱摈斥冯保的行动尚未具体化之前,冯保抢先下了毒手,和张居正同谋,骗得了皇太后的御旨,把自己逐出朝廷。高拱承认,他当时确实说过皇上只有9岁,但并没有说任何不敬的话,只是说新皇帝年轻,怕为宦官所误,有如武宗皇帝14岁登极后的情况一样。张、冯二人却把他的话故意歪曲,以作为诬陷的根据。
再者就是王大臣的案件。万历元年时,也就是万历皇帝登极、高拱被逐以后半年,当日清晨有一个人乔装成宦官在宫门前侍卫拘留。
经讯问,此人供称名王大臣,以前在别人家里充当仆役,现在没有雇主。这种闲杂份子在禁卫森严的宫门口出现而被拘留询问的,过去也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但这个王大臣究竟目的何在,始终没有弄清楚。但是高拱却在《病榻遗言》坚决声称王大臣是戚继光的麾下。戚继光当时正在张居正的提拔下飞黄腾达。对于冯张二人来说如果这个莫名其妙的王大臣真如高拱所说,岂不要招来极大的麻烦?
所以经过一番策划,冯保等人定下了反守为攻之计,决定借用王大臣作为把高拱置于死地的工具。于是两人就将两把精致的短剑放在王大臣衣服内,要他招认是受高拱派遣,前来谋害当今皇帝。如果王大臣的口供得以成立,他可以无罪并得到一大笔报酬。张居正则运动审讯此案的文官,要他们迅速结案,以便处死高拱灭口。
?冯张的计划没有实现。负责审讯的文官不愿参与这项阴谋。王大臣也觉悟到如果供认谋害皇帝,下场决不能美妙到不仅无罪,而且领赏,于是在东厂主持的初步审讯中翻供,暴露了冯保的教唆和陷害。这时冯保陷入困境,乃以毒药放在酒内,通令王大臣喝下去,破坏了他的声带。两天之后公开密问,由于犯人已经不能言语,无法查出真正的结果。王大臣仍然被判死刑,立时处决,以免牵累这项阴谋的参与者。
所以当万历皇帝听到这个故事后,万历皇帝就对自己这位曾经敬重如山的元辅张先生就生出了无尽惧意,那个风度翩翩智珠在握的张先生就在万历皇帝的心里崩塌了。
而这本《病榻遗言》也成为最后处理张居正一案的强烈催化剂。在这以后,在万历皇帝时张先生回忆之中,连勉强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敬爱也化为乌有。他发现,他和他的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保障上位的忠诚,而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的动机而卖友求荣,他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人。
所以,张居正做的一切,万历皇帝都会愤怒的推翻,他恨这个表里不一,满腹都是阴谋诡计的权术的元辅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