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外面的小插曲,很快就让过去了。
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苍穹之上的金榜。
因为这时候,长生榜再度更新。
已经开始盘点第九名长生者了。
这自然是把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就连那白展堂,在小昭的引导下,卸了货物后。
也悄么地走了进来,找个位子坐下,一起抬头注视苍穹,不发出一点声响。
[长生榜第九名:黄裳!]
[上榜年龄:一百二十五岁!]
[籍贯:大宋王朝!]
天道卷轴之上,金字缓缓浮现……
“这位黄裳是谁?”
“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呀?”
看到这个相当陌生的名字,有人发出了疑问。
“榜上显示了,人家是大宋人士,我们大明这边,没听说过也算正常吧!”
“毕竟如今的新世界,不断的融合,新事物可是太多了!”
虽然大宋王朝,按历史时间线,是在大明王朝之前,在这综武世界未融合之前,乃是前后传承的关系。
大明人对于前朝的许多历史人物,有史可鉴,不可能一点都不认识。
但却也仅限于有历史记载的,或民间相传到有一定知名度的。
比如像五代的禅祖达摩,大唐的剑仙李白之类。
这位榜上有名的黄裳,虽然也不算是历史上藉藉无名之辈。
但因为史书记载得不多,相关事迹传到大明朝,并没有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所以邀月这些生于大明的人不认识,也就不足为奇。
“说起这个黄裳,我倒是有点儿记忆,我在大宋游历时,曾耳闻过这位人物。听说是大宋一部武学巨著的作者,是不是啊老黄?”徐小年见众人不识,突然眉飞色舞开口说道。
黄剑九点点头,也颇为得意,漏出一口没了门牙的牙齿:“这是我们黄家人呐!好像是他写过一部《九阴真经》秘籍,颇为那大宋武人们推崇,被奉为大宋武学界的无上瑰宝。”
小昭道:“九阴真经?在典籍记载之中,好像确实有过这部武学的传说,但是在我们大明鲜为人知。据传他的作者是大宋人士,似乎确实是叫黄裳,看来应该就是榜上之人不假了。大明峨眉派的倚天剑,听说就与这部武学秘籍有关联。”
邀月怜星、东方白等人好奇的看了小昭一眼。
对这小姑娘的见识,多了几分钦佩。
此时的大宋许多武人。
看到榜上之人的名字后,反应那是比其他王朝激动了十倍。
“竟然是他!”
“这位黄老前辈,居然也还活在世上!”
“而且他竟然有如此高龄?”
“一百二十五岁?”
“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世人只知他著述武学至宝九阴真经,是一代武学大家!却万万没想到,他竟也是一位如此长寿之人!”
这时。
天上金榜缓缓展开,已经开始介绍起黄裳的平生事迹。
[黄裳,字晟仲,人称演山先生,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
[三十八岁考取状元,五十岁任福洲知府,本为大宋朝的一位文官!]
[身为文官,已过天命之年的黄裳,大概自己也不认为自己这辈子会和武道、江湖等等扯上什么关系。]
[然而世事却并非人所能意料……]
[政和三年,笃信道教的宋徽宗下诏,访求搜罗天下道书仙经,所获者甚众。]
[跟着便于政和五年,设立经局,敕道士校定这些经书,送至福洲闽县,由郡守役工镂板刊印。]
[所刊道藏,共有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之为《万寿道藏》。]
[此时已年六十七的黄裳,正好就是被委派为校订刻书之人……]
画轴上的金字显化到这里,便又适时地呈现出一幅相对应的历史影像来。
影像中,是一个头戴幞头,年近古稀的清瘦老人,此时正伏在书案前,就着孤灯,十分认真的校对着经书文字……
底下继续匹配金榜文字介绍着:
[身为负责人,黄裳因害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被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治他的罪,于是就逐字逐句、极为细心地校读。]
[却不料想,就这么读得几年下来,他居然就因此精通了天下道学,更从这部道藏之中,悟出了道家武功的高深道理!]
[他无师自通,从万寿道藏之中修习起了内功外功,不过数年,竟因此成为了一位绝顶的武道高手!]
“不是吧,读个道书都能读成绝顶高手?”
“这人的武学天资,也太妖孽了吧?”
“天下多少武者,照着现成的武学秘籍修炼,都还练不成火候,终其一生都攀登不到顶峰。”
“这位黄裳前辈,读了几年道书,竟能达到如此成就?”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真是……太打击人了!”
“虽然天下武学,太半出自于道家。仅仅一部道德经,就不知演化出世间多少的武学秘籍。”
“但那都是后世武学宗师呕心沥血,穷极一生从经书中参悟,并加以自己的武道思想,才研究出来的。”
“就凭这一个,这位黄裳前辈,便可以跻身武道大宗师之列啊!”
“从这位黄裳前辈的故事,我才明白,学武真的是一件需要天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