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疑惑。张光臣耐心解释:“和记房产增值远不止三倍,且其股票一直被市场低估。和记的资产实力一直在那里。”
说到这里,张光臣稍作停顿,续道:“我认为还会涨,如果有闲钱,不妨多买些。”
男子沉吟片刻,点头应允:“好,我信你。”
随着各种消息的传播,和记黄埔的股票很快便成为市场的焦点,各方资金蠢蠢欲动,一场资本的盛宴悄然开启。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股市亦如脱缰野马,一路飙升。霍建宁不禁感慨,自己的见识似乎太过局限了,苏尘这个人,总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认知冲击。各种利好消息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
“苏总,您看这篇报道是否满意?”
曾几何时,在港交所侃侃而谈的张广臣,如今谦逊地站在苏尘面前,态度恭敬。张广臣先前炒股几乎血本无归,却偏爱摆出一副专家姿态,对股市指点江山,即便是荒谬不经的言论也能被他讲得头头是道。
他的投资项目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但苏尘发现了他的另一面潜力。
找到张广臣后,苏尘迅速创办了《香江财经报》,让张广臣撰写股市分析文章,预测哪只股票会涨。同时,苏尘还设立了编辑部,搜集各类小道消息,汇总到《香江财经报》,由张广臣执笔成文。
毫不夸张地说,一旦《香江财经报》影响力显现,它足以影响整个香江股市的走向。
以和记黄埔为例,房价上涨之际,张广臣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认为和黄的市值被严重低估,其股票必将迎来疯涨。
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准确无误。
财经报的分析吸引了众多股民关注和黄,文章逻辑清晰,促使股民跟进买入,进一步推高了和黄的股价。
这样的循环,不仅验证了财经报的分析准确性,更是在财经报再次发声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入和黄股票,直接推升了股价,从7元飙升至35元。
苏尘虽然仍持有54%的股份,但和记黄埔的市值已超过百亿元,超越了以往的顶峰。
《香江财经报》因此名声大噪,张广臣也从一个屡战屡败的股市失意者摇身变为股市分析师,这份财经报纸则成了股民投资的风向标。
当时,整个香江还没有专注于股市分析的专业报纸,而《香江财经报》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内容专业且深入浅出。
苏尘并未完全依赖张广臣,而是亲自参与数据分析,确保《香江财经报》中的所有分析均有数据支撑,虽然这份报纸耗费了他不少精力和资金,但只要其影响力足够,任何公司的股价涨跌几乎都尽在苏尘掌握之中。
对于张光臣,苏尘也有着自己的控制策略,不让他完全自主,确保《香江财经报》始终掌控在自己手中。
“写得不错!”
苏尘浏览报纸,内容却对九龙仓的前景持保留态度,认为包船王与怡和洋行的争斗已告一段落,市场不再追捧,九龙仓股价或将下跌。
这其实是苏尘与包船王事先商议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特定效果。
若股价真如预期下跌,包船王暗中收购九龙仓散股将节省大笔资金,并承诺事后支付苏尘五百万作为报酬。
对于包船王而言,区区五百万自然不在话下,但如果真能借此机会低价收购成功,即使付出这笔报酬也是划算的。
“言之有物,有凭有据。”苏尘瞥了眼张广臣,缓缓说道,“股市风险巨大,光臣,我不阻止你炒股,但有些事情,你心中要有数。”
“明白,明白!”张广臣微笑着点头。这段时间跟随苏尘,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翻云覆雨的威力。
雄厚的资本加上精准的数据分析,越接近苏尘,张广臣就越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渺小。
苏尘对他虽有所信任,但也建立了内部审核机制,确保每一篇文章都能与自身利益紧密结合,毕竟未来《香江财经日报》上的每篇文章都可能价值上亿,容不得半点随意。
紧接着,苏尘套现7.9亿港币的消息迅速传开,顿时在香江引发轰动。
人们曾质疑,苏尘这样一个大陆来的人,缺乏资金、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玩转和记黄埔?
但现在,房地产项目在他的运作下风生水起,现金流短缺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加之《香江财经报》持续看好和记黄埔,经过分析指出,苏尘面临的最大难题已被克服。这一切,让外界对苏尘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和记黄埔的股价如火箭般飞涨,最感到心痛的人莫过于李加诚。
“砰!”一声响,李加诚怒不可遏地将手中的报纸摔在桌上,一向以涵养著称的他,此刻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大声咒骂:“苏尘,苏尘,这个混账小子,明明就是套现,竟然说是为了和记黄埔?他哪来的脸面说出这样的话?”
庄月明默不作声地拾起报纸,轻叹一声,缓缓说道:“亲爱的,或许我们真的太低估这个人了!”
李加诚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低估了,确实低估了他。原本以为,这个从大陆来的人,从未经营过公司,原以为他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说到这里,李加诚嘴角浮现出一抹苦笑:“我们确实小看了他,他的商业直觉无疑是整个香港最敏锐的!”
暗地里,李加诚并未闲着。
在苏尘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后,他立即着手收买和记黄埔的部分高层,试图深入了解苏尘的真实意图——究竟是直接出售和记黄埔,还是计划亲自经营。
如果苏尘想要出手,这些高层就必须设法说服苏尘低价转让给自己。
直到今天,李加诚仍未放弃争夺和记黄埔。
之前,他对苏尘的判断是:这个家伙不太可能亲自运营和记黄埔。
理由很简单,他认为苏尘不具备管理好和记黄埔的能力。毕竟,苏尘没有相关经验,大陆也没有经营过公司。
苏尘收购和记黄埔的行为,更像是等待时机高价转售。
然而,苏尘的想法却恰恰相反,李加诚则决心要打压和记黄埔的股价。
但如今,李加诚却发现自己的判断似乎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