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通话中,包玉刚与沈弼简短交流,确认了会面的细节。
苏尘的每一步似乎都经过精心计算,而沈弼的立场则更加明确——追求利润最大化,超越了简单的国籍界限。
苏尘轻轻一笑,目光转向了沈弼。他微笑着说道:“沈先生,我记得1973年的股市崩溃和1974年的石油危机期间,和记洋行曾将30%的股权抵押给了汇丰银行,对吗?”
沈弼略感惊讶,随即明白了苏尘的心思。这年轻人,意图染指和记洋行?
苏尘继续微笑道:“沈先生,我已经将九龙仓的股票出售给了包船王,手头大约还有4.7亿港币。我希望,沈先生能将和记手中的股权转让给我!”苏尘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您觉得如何?”
“因此,我希望包船王能为我提供担保,同时,沈先生也能将和记转让给我!”
回到历史的另一面,李加诚是如何起家的?
尽管长江实业实力雄厚,但在1978这个关键时刻,李加诚并未拥有巨额资金。他真正的崛起始于九龙仓之战。借助包船王的面子,从包玉钢那里获得了和记的部分股票,又从沈弼处取得了剩余的33%和记股份。
李加诚的成功,离不开包玉钢和和记洋行的支持。彼时,李加诚利用与包玉钢及汇丰银行的双重关系,仅以不足7亿港币的总资产,便控制了价值62亿港元的和记洋行。更是在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的关照下,只需支付20%的定金,便实现了全面控股!
由此,李加诚成为香港史上首位掌控洋行的华人,轰动全城!
“可以,你的要求我能答应!”包玉钢迅速权衡。虽然未来人们只知和记黄埔,鲜闻九龙仓,但这全因李加诚成为了华人首富。
此时的和记洋行,实力远不及怡和。尽管和记握有大量土地和房产,但与九龙仓相比,差距甚远。包船王需要的是九龙仓的地产和码头。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九龙仓价值上百亿。而和记,目前状态不佳,估值约在30亿左右。许多人好奇为何包船王不取和记,答案很简单:在这个时代,和记无法与九龙仓匹敌。
事态暂时平息。
真是个不简单的年轻人!不贪婪,不厌倦,不急躁。未被一时的亿万财富所诱惑,反而在风险中寻找机遇,大胆而细致。在汇丰银行与包玉钢两大股市巨头面前,他找到了最稳妥的套现途径。即便是年轻的包玉钢,扪心自问,也难以轻易作出苏尘这样的决定!
股价每跌13元,苏尘直接放弃了1亿港币。在香港,多少人的月薪不过300港币?2亿港币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奢侈的生活,甚至照顾子孙后代都绰绰有余。
“多谢包老板。”得到包玉钢的同意后,苏尘即便明知不会有任何意外,也不禁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接着,苏尘的目光转向沈弼:“沈先生,您的意见如何?”
“包船王作保!”沈弼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按理说,我不该拒绝你,苏尘,你确实让我很意外。将和记洋行交给你并非不可能,具体细节,我们还可以再商议!”
随后,进入了讨价还价的环节。
最终,和记洋行的股票以每股7.1元的价格全部售予苏尘,相当于市价的一半。在苏尘的软磨硬泡下,沈弼甚至同意只需苏尘支付15%的定金。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私下里,沈弼自然也要从中获取不少好处。明里暗里,沈弼帮苏尘拿下和记,自然要收取回扣。但这种方式必须隐秘,一旦曝光,汇丰银行绝不会放过他。
大小事宜谈妥后,苏尘起身告辞:“那我就不打扰二位了。”
“有空记得找我喝茶。”包玉钢笑道,“最近我的侄女即将回国,你们年轻人也可以见见面。”
“有机会再说。”苏尘轻咳一声,迅速离开。
外界或许不了解包家的家规,但作为跨时空的见证者,苏尘对此了如指掌。包家的家法执行严格,严禁找小三,无应酬,必须准时回家!苏尘可不想这辈子就这么被束缚,他还要尽情奔跑,享受生活呢!
苏尘离开后,包玉钢收起笑容,轻轻叹了口气:“真是个少年天才,若他能早些来香港,香港这片天地,必有他一席之地。”
包玉钢没有夸大其词,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能在香港半年内赚得2亿港币,堪称奇迹。而苏尘,偏偏做到了!这令股市老手沈弼也颇为感慨。
苏尘成功控制了和记洋行百分之四十五的股权,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在香江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