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我穿越成易中海,一股脑子记忆,像电影胶卷一样,回荡在我脑海。
有了他的记忆。
我才知道贾东旭为什么会因为工伤去世。
更知道了易中海为何偷偷给秦淮茹送全面。
心里对前身也是佩服不已!
1951年。
易中海40岁,40岁时候,他就是八级钳工。
八级钳工啊,好家伙,月工资百来块。
当时,不要说成为八级工,就是评上五级工、六级工,在工厂和社会都有很高地位,而且他们的技术水平确实不简单。
刘海中也是钳工,他入行比易中海还早,比易中海还努力,也只混到七级钳工混不上去了
可以这么说,混到了七级钳工,还不算神仙,只有八级钳工,才是神仙的存在。
因为八级工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算是工厂的标杆人物,代表着高技术和高收入,政治上和作风上也都是走在最前面,备受推崇与尊敬。
在五十年代,那个年代里,一个普通人如果能混到八级钳工,真的是开了挂,到了人生的巅峰,是极限了。
当时轧钢厂车间工人3000多人,但是能评上八级工的,也不过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易中海就是这寥寥几人中的一人。但就是这么几个人,却支撑起了整个轧钢厂安全生产技术的一片天。
易中海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一把手,一大爷。
作为八级钳工的他,经常跟着第七车间主任下乡秦家庄招工,贴招公告时。
八级钳工下乡招工,村委书记、主任那都看他像是看到明星一样。
村委书记、主任看到他都尚如此,可见那些平民百姓,那更是像看到了很大的领导的一样。
当时,八级钳工的名声都能盖过车间主任。
因为车间主任,不一定就是八级钳工,小白都能当,说白了大多数都是关系户。
今天他是独自下乡,还带了几位钳工学徒。
秦家庄。
离南锣鼓巷较近。
这里有一条清澈见底弯弯的小河,河里每年到了季节鱼虾成群,繁殖的很快,但由于那个年代人没有什么吃的,鱼虾也成了他们改善伙食的来源之一,河里鱼虾也越来稀少。
鱼虾也是有季节性的,每隔几个月或是几个季节,河里就会有些小鱼小虾长大。
古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条小河就养育了秦家庄几代人。
秦家庄人大多数都姓秦,要扯上三四代,都是一家人。
但隔代远了,就成了邻里,很多时候,都不念亲戚情的。
这条弯弯的小河上,有一个大水库,水库的坝下,是农田都是高粱地。
水库里的鱼都是公家的,只要大坝放水,小河里就会有很多鱼虾。
加上连年天灾,秦家庄人都不种高粱了,因为种了,也收获不了多少高粱,不如种一些土豆、玉米、或是地瓜、或是其他东西。
要进入秦家庄,必会经过一坐大桥。
大桥边有一颗三四个大人才能抱得住的大樟树,大樟树边路对面有一座小学,环境很简陋、朴素、艰苦。
孩子经常是不上学的,老师也是经常不上课的,大多数都是去劳动,一个星期上几节课算多了。
每年夏季,很多老人会坐在大樟树下乘凉,因为靠近河边,加上大樟树遮阴,这樟树下总少不了人。
贴完告示。
车间主任对他做事能力也是足够放心。
很快就有很多人来看告示。
“谁念念啊,贴的是啥?”
“招工啊!”
“招什么工?”
“钳工!”
“钳,火钳的钳,老虎钳的钳,钳工啊!”
“还是不懂,干什么的啊?”
“就是车间机修手工作业,这位可是八级钳工,由他亲自带新学徒呢!”
易中海摇头,“不对,这钳工啊,要做的事,是切削加工、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中的手工作业,因常在钳工台上用虎钳夹持工件操作而得名。钳工作业主要包括錾削、锉削、锯切、划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见螺纹加工)、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
“解释的真专业,不愧是八级钳工,我报名。”
“我也报名!”
“还有我!我也要!”
就这样阴错阳差,他认识道了秦卫国,秦卫国是谁?
是秦淮茹的爸爸,在家排行老二。
老三秦兴国是秦京茹的爸爸,是秦淮茹三叔。
秦建国是老大。
这三位兄弟,嗜酒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