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赶紧写信给李校尉他们,让他们立即率领主力南下,先对付段增要紧啊!”过了一会儿,卫固反应过来,急忙对王邑道。
“不错,范先此人靠不住,必须要李校尉他们回军,才能对付段增。至于北面的平阳、襄陵等地,完全可以先围着,等击溃了段增的主力后,再来围攻不迟。”王邑也醒悟过来,连忙应道。
他当即写了封信,将段增主力渡过大河的消息写明,并且要求李蒙、杨奉、韩暹等人立即南下对付段增。
派人将信送走后,王邑尤不放心,担忧问道:“段增此人极擅用兵,胡轸的三万大军被他一个计策便击败了,牛辅的三万大军更是在正面交战中被他击败,如今黄河天险也不足以阻挡他,难道此人真的无法击败吗?”
“使君放心,胡轸兵败,那是因为他太狂妄了;牛辅兵败,那是因为他太大意了;而范先兵败,那是因为他太无能了。只要李校尉他们率领主力南下,以五万大军对付不到一万的敌军,就算段增再怎么厉害,他也必败无疑!”
王邑听了后,心情却并未变得轻松,反而苦笑道:“你所说的,某何尝不明白?但打仗的事情,某虽不太懂,但也知道兵力多寡只是能否取胜的一个方面,若是兵少就必定会败,只怕段增早就败了不知多少次了!”
的确,段增自领兵以来,那一次大战不是以弱势兵力对敌?但他每一次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卫固被他驳斥得哑口无言,过了许久后才道:“使君未免太不自信了,段增也是人,他并没有三头六臂,岂有无法击败的道理?如今范先守着猗氏,咱们还是先商议该如何支援他吧!”
……
就在王邑、卫固两人忧心忡忡之时,蒲坂城外,段增也正在与荀攸商议着接下来的作战方略。
正如卫固所说,他并没有三头六臂,面对李蒙、杨奉、范先等人的联军,他也会感到头痛。
毕竟敌军兵力太多了,在绝对的兵力劣势下,他根本不能行差走错半步,否则稍有不慎,便会被击败;而一旦被击败了,再想卷土重来可就难了。
“主公,范先虽然兵败,但其主力尚在,如今退保猗氏,坚守不出,我军仓促间也难以将其击败;若是相持不下,而敌军援兵又至,我军必然陷入内外交困之境。所以此时若攻打猗氏,乃是下策。”提起当前的局面,荀攸同样没什么好办法。
段增点了点头,皱眉道:“公达,某听闻此次王邑对我下手,安邑城中不少世家大族其实都是反对的,其中不少人甚至心向于某。若是绕过有重兵防守的猗氏,直扑安邑,公达觉得有没有可能攻破安邑?”
荀攸沉吟片刻,摇头道:“主公,此策恐怕太过行险了!虽说安邑城中不少人都心向主公,但如今河东的局势明显对主公不利,那些心向主公之人,只怕也未必有胆量公然站出来帮助主公。若是主公未能攻破安邑,而北面之敌又至,再加上范先断我后路,我等可就陷入重围了!”
“那就设法把范先诱出猗氏,只要他出了城,在野外交战,我军必能将其击溃!”段增沉声说道。
荀攸正要答话,这时侍卫进来禀报说,营地外面来了个奇怪的少年,说是想要求见段增。
“少年?什么样的少年?”段增奇怪问道。
“那少年年约十六七岁,相貌英朗,颇有气度,对了,他还说自己名叫贾逵,曾在襄陵见过将军。”
“贾逵?原来是他!”段增更加惊奇起来。
他当然知道贾逵,此人在历史上乃是曹魏名臣,而他的儿子贾充则是西晋开国功臣,至于他的孙女或许更加有名,这便是后来直接引发八王之乱的贾南风。
两年前,白波军刚刚兴起时,段增曾率军救援襄陵,听裴茂提起过有位姓贾的老者帮他出谋划策,这才守住了城池。
而在事后,段增也曾亲自去拜访这位姓贾的老者,并且邀请其出仕,可惜却被拒绝了。
不仅如此,在得知跟在老者身边的少年便是贾逵后,段增也曾尝试着把贾逵挖过来,带在身边进行培养,可惜同样被老者拒绝了。
如今听闻贾逵主动来访,段增连忙吩咐道:“传他进来!”
贾逵毕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即便他在历史上名气较大,但也不足以让段增亲自出迎。
不一会儿,一个衣着有些简朴的少年从容走了进来,对段增行礼后,肃然道:“将军,在下此来,乃是向将军献计而来,帮将军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
段增心中一动,笑着问道:“献计?是你想出来的计策,还是你祖父的计策?你祖父如今又在何处?”
虽说贾逵将来的成就极大,但现在的他毕竟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若是他想出来的计策,段增还真不怎么看好。
贾逵肃然道:“将军,此计乃是在下的祖父想出来的。”
段增一听顿时神情认真了许多。
只听贾逵接着道:“前段时间,在下随同祖父至解县访友,突然听闻兵戈起,襄陵被围,我等也被困在解县。听闻将军回军河东,祖父便特意让我来献计;他老人家身子不便,留在解县,不能亲自来见将军,失礼之处还请将军不要见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