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增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沉声道:“先生所言甚是,倒是某刚才有些患得患失了。也罢,想要在乱世争雄,若是不冒点险怎么能行?某就依先生计策而行,对此事就装作不知便是!”
做出决定后,段增整个人反而松了下来。
他看着阎忠,沉声道:“虽说要对此事装作不知情,不过,有些必要的准备却是要做的。若是王邑发难,如何保证后方安全才是最关键一点,所以某想请先生立即返回平阳,协助顾景守住后方!此事就要麻烦先生了!”
阎忠笑言道:“敢不从命!”
接着,他又提醒道:“主公,既然王邑等人即将发难,那么为了保证我军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就有必要先消灭牛辅。此事可不能耽搁了!”
段增点了点头,有些头痛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牛辅此人坚守不出,他手中又有三万大军,而我军与盖使君的兵马加起来也就一万六千余人,只有对方的一半多一点,强攻显然是不可行的。罢了,此事急也没用,还是再等等吧!”
当天,阎忠便在数十个侍卫的保护下,出营地向河东而去。
他这番离去,段增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事后面对众人的询问也不做解释,顿时军中出现不少流言。
一些人都说阎忠是与段增闹了矛盾,所以弃之而去;但也有人说,应该是河东郡那边出了什么麻烦,所以要让阎忠亲自跑一趟。
对此,段增始终不置一词,似乎对这些流言完全不知情一般。
“伯俭,外面关于你父亲的流言这么多,某不做解释,你为何也不去解释啊?”
中军营帐里,段增看了眼跟在身后的年轻人,笑着问道。
这年轻人名为阎温,乃是阎忠的长子,其人气度沉声,性情忠厚,段增对其极为喜爱,任命他为从事,将他留在身边培养。
与阎温一样待遇的,还有其他几个年轻人,比如杨阜、姜叙、尹奉、赵昂等,他们都是汉阳世家年轻一辈中最为杰出的子弟。
当初段增回洛阳时,阎忠就提议他征召这些人出仕,不过那时候段增即将到洛阳去任职,而他深知在洛阳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那时候并没有急着征召这些人。
等到他回河东后,这才发出征召令,征召他们前来担任从事。
所谓从事,其实就是相当于秘术一类的属官,跟在段增身边做些杂务,这也算是一种历练了。
等他们将来更成熟后,便可以委派其他重要任务,逐渐培养成才。
而对于这几个年轻人,段增也极为满意,果然不愧是世家大族里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不管是学识还是人品气度都是极为不错的,只要用得好,将来肯定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才。
听到段增的提问,阎温温和一笑道:“些许流言,何必理会?那些传播流言之人,都只是些无关紧要之人,真正有才智之人,都不会相信这些流言。可见谣言止于智者!”
段增哈哈一笑道:“好个谣言止于智者!你倒是看得很清楚。”
正说话间,侍卫忽然来报说,有从河东方面发来的檄文。
段增心中一惊,还以为是王邑等人已经发难了,等接过檄文一看,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关东诸侯在酸枣会盟的檄文。
初平元年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各路诸侯在酸枣举行会盟。
与演义中不同,真实历史中,参加酸枣会盟的诸侯只有十一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骁骑校尉曹操。
在演义里,除了这十一路诸侯外,还多出了六路诸侯,分别是长沙太守孙坚,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上党太守张杨。
不过这毕竟只是演义,实际上孙坚因为离得远,他起兵的时间比较靠后,并未参与酸枣会盟。
而北海太守孔融此时忙于应付青州的黄巾军,公孙瓒忙于对付乌桓人和鲜卑人,也无心参加会盟。
至于演义中跟随公孙瓒而来的刘关张,那更是不可能参与会盟了。
除此之外,张扬此时还仅率一支数千人的兵力,在上党、河内之间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方诸侯,直到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他自然不可能参加会盟。
西凉太守马腾如今还只是叛军身份,而且“西凉太守”这个名称本身就有问题,西凉乃是凉州的别称,既然是一州之地,其主官自然是刺史,而不是太守。
当然,如今的现实与历史又有一些不同,振威将军段增与京兆尹盖勋两人如今在关中地区起兵,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到酸枣会盟,不过以他们的身份也足以算进各路诸侯之中。
而诸侯会盟之后,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袁绍于是自号为车骑将军,会盟诸将皆板授官号,其中曹操被袁绍任命为行奋武将军,手中执掌五千兵马。
会盟之后,诸侯联军决定分兵三路,进攻洛阳。
其中北面,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在鄴城,负责给其供应军粮。
而在东面,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都驻屯在酸枣,从东面威胁到洛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