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了,也多亏李恪建立的是窑厂。
否则到了寒冬,指不定冻死多少人呢。
暂时没有住所的这些灾民,只能住在窑厂。
灾民们依然在不断地涌入益州,虽然不多了,但李恪的窑厂人也越来越多。
烧砖的工作终于在有了足够的人手之后走上了正轨。
随着人手越来越充沛。
砖也存了一些了,李恪趁着天还没上冻,立即让人继续修路。
益州的百姓在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也纷纷加入了修路的队伍之中。
原著居民比起灾民来说还是多很多的。
整个益州的百姓们带上农田的家伙,开始自发地帮着地面找平,搬砖。
甚至连女人和孩子也帮忙给施工的人烧水,送水喝。
……
这天,李恪看书看累了,再次在院子里习武。
越练越心惊,越练越觉得武术之道博大精深。
虽然这东西看天赋,虽然做不到像小说里的乔帮主一样单挑在整个聚贤庄。
但是绝对比一般人强很多,特别是灵敏度和感知力。
打架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再配上电棍,来个十个八个壮汉都不是问题。
什么刺客能刺杀这么一个身手灵敏,耳聪目明的人呢?
这个年代又没有枪,做不到精准狙击。
弓箭那玩意自己了解,根本射不准。
也只有战争中面对成片的敌人,往天上射,往地下落才能落到几个倒霉鬼身上。
自己箭术这么精湛,打个兔子还经常失手呢,偶尔才能得手。
体格变强之后,李恪觉得更自信了。
恨不得立即找几个人练练,我要打十个。
突然,一个下人跑了进来。
“殿下,好消息啊,好消息!”
李恪收起架势,放下了手里的电棍。
问道:“什么好消息,慌慌张张的?”
“益州的路修完了!”
“什么?”
那人再次重复了一句:“殿下,益州城区的路修完了。”
李恪终于听清了,这让他大吃一惊。
本打算年底之前修完城区的就不错了,竟然这么几天就修完了?
这些灾民都是劳动机器吗?
“不会吧,这么快吗?”
“殿下有所不知啊,现在田里没活干,百姓们都感激殿下的粮食和玉米,救了整个益州无数百姓。
所以百姓们纷纷自发帮忙修路,一天数十万人干活,这能不快吗?十个州都铺完了!”
“什么?”
李恪被惊呆了。
十个州都铺完了,这才半个月左右啊,这是什么神仙效率?
而且,他根本没花费粮食,自己都不知道有人帮忙。
灾民还得管饭管住呢。
结果益州百姓自发无偿帮他修路,不用管吃不用管住,更不用发工资。
这着实让李恪惊掉了下巴。
长乐听到益州城区的路这么几天就修完了,立即跑出了屋子。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回公主,小的说益州城区的路修完了。现在百姓们正聚集在城门之外,往长安的方向修呢!
还有,许多百姓家里有牛车的,都带上自家牛车,帮忙拉砖,搬的可快了!”
长乐懵逼了。
李恪也懵逼了。
“三哥,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三哥,三哥,醒醒!”
看着李恪愣神,长乐不断地摇晃李恪。
李恪缓缓地回过神来,咋舌道:“果然,毛爷爷说得对,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长乐一愣:“毛爷爷又是谁?”
李恪没有回答,大喊道:“王璨郝杰,都给我出来,跟我去视察!”
说完,李恪带上两个护卫,也带上了长乐,一人一骑出了王府。
到了街头外边,走出王府这一片区域之后。
只见依然是一马平川,四通八达,全都是平整的砖路。
路上还有人拉着牛车,带着一车车红砖往城外走去。
四人也立即飞驰而去,直奔城外。
只见人山人海,比赶集还热闹。
男的都在忙着给平整道路,夯实基础,女人有些体力足的也给帮忙递砖,也有给端水的。
竟然还有孩子帮忙搬着一块两块砖往修路的地段送。
宛如男耕女织,一片祥和,一片繁忙。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蜀王殿下来了!”
所有人纷纷转过头,看向了李恪一行四人。
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砖,向着李恪问好。
“拜见蜀王殿下!”
李恪也回应道:“各位都辛苦了!”
“蜀王大人忧心我们老百姓,蜀王大人才辛苦了。”
“就是嘛,修路也是为了我们益州更好,我们怎么能不出一点力呢?”
“是啊是啊,蜀王殿下是我益州千百年来最好的刺史了,我们感激还来不及呢!”
“是啊,蜀王殿下还给我们留了足够的玉米种子,我们明年都不愁吃喝了。”
“那玉米粥配咸菜,可真是太好喝了,我这辈子都没喝过这么好喝的玉米粥,多亏了蜀王殿下啊!”
“蜀王殿下就是我益州百姓的再生父母,你们说对不对?”
“对!”
“没错!”
“蜀王殿下才是我们最尊敬的人。”
李恪震惊地看着大伙。
我的个天啊!
我觉得我都没做太多,竟然有了这么高的声望,不得了啊乖乖!
李恪算计了一下,一人一天消耗1-2斤粮食,灾民一万多人一天消耗不到两万斤.
这数字太过惊人了。
李恪生怕养活这么多人,粮食不够。
再次去了一趟粮仓。
据管事的说,要是殿下不整这么多花样,不买那么多菜,不买那么多肉,能吃到明年秋天。
但是按照这么个吃法,也能顶大半年。
听到这里,李恪放宽了心。
大半年呢,怕什么,明天的土豆种他个几百万石,谁也饿不着了。
只要粮食能让人将就着度过难关,后续的就好办了。
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灾民的卫生情况也好了许多,人群中的气味不像刚来的时候那么刺鼻了。
李恪也知道,一时半会还行,但是呢不能长期让他们住窑厂里。
还得盖房子,有窑厂,砖不是问题。
而且,跟后世相比,这居民密度稀稀疏疏的,能建不少房子呢。
城西也有片空地,额可以盖房子。
但是李恪想往城北盖,让益州往长安的方向蔓延。
虽然蔓延多少都是九牛一毛,但好歹有个方向。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很远,大部分还都是荒郊野岭,说是地广人稀都有些夸张了。
有个奇异的念头冒了出来,干脆让这些人发展成个村落算了。
围绕着第一窑厂至第十窑厂,以后村名也好起,就叫一窑,二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