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们对范加尔的话很满意,虽然费耶诺德的主教练提前离场了,但是这场火爆异常的荷兰国家德比,他们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围绕着这场比赛发生的故事太多了,素材也太丰富了。
一名记者提到了那个被丁红星晃伤的费耶诺德球员,他尖锐的问道,丁红星是不是故意把那个球员晃伤的,因为那个球员曾经对丁红星做出了一个动作很大的飞铲,而丁红星使用的这个动作难度太大,不是一个常规动作,丁红星本来不需要用这个动作来过人的,而且他是特意找上那个球员的。
故意?丁红星当然不会傻到自承是故意的,他回答说,这只是一个意外,他使用这个动作只是因为他今天的状态很好,他什么动作都能做出来而已,至于为什么选择那个球员所在的方向来突破,他说范加尔教练给他安排的角色很自由,他在任何地方拿球突破都是有可能的。他还说,如果他想把谁晃伤就能把谁晃伤的话,那还有谁敢防守他呢?
他还称赞了提出问题的这个记者,称赞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简直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
丁红星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谁都听得出他在揶揄那个记者,不过再也不会有人真的认为丁红星是故意晃伤对手的,毕竟这种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范加尔则脸色严肃的指责那个记者,说他不质疑那个使用危险动作意图伤害丁红星的球员,却反而来质疑丁红星,这是极度愚蠢的行为,他又问那个记者是不是属于鹿特丹的报社,果然,有人指出这个记者正是一家鹿特丹报纸的记者,这一下这个记者被所有人侧目,他又羞又恼,干脆也拂袖而去了。
一位阿姆斯特丹本地媒体的记者告诉丁红星,罗纳尔多在本轮联赛中只进了一个球,这样,他的进球数达到了二十个,而丁红星本场比赛打进三球,他的进球数达到了二十一个,重新夺回了射手榜首位。
这个记者向丁红星表示了祝贺,并且问他,这两场比赛他的比赛态度明显积极了很多,他是不是对最佳射手志在必得。
丁红星还是那个回答,他说离联赛结束还有十几轮比赛,现在谈最佳射手为时尚早,而他的比赛态度更积极,是因为主教练的安排,主教练需要他在这两场比赛里更多的发挥进攻能力。
有记者马上提到了他让给弗兰克.德波尔的那个点球,他觉得如果丁红星不让出这个点球机会的话,现在就可以领先罗纳尔多两球了,他为丁红星表示惋惜。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丁红星想了想之后道,弗兰克在比赛中一直兢兢业业,表现十分出色,他罚点球的脚法也很好,把握性也很强,因此,那个点球是他应得的,他应该在这场国家德比中获得一个进球。至于他自己的最佳射手问题,还是那句话,现在谈为时尚早。
在新闻发布会上,丁红星的回答一直不卑不亢,十分得体,他迅速成为了在阿贾克斯球迷中最受欢迎的球员,廖铭华的丁红星球迷会的成员迅速增加,现在已经有好几千人加入了球迷会,而没有加入球迷会的丁红星球迷更加不知道有多少了。
第二天晚上,在英格兰曼彻斯特联俱乐部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中年人正在看一场比赛录像,这场比赛的录像赫然是昨天的那场荷兰国家德比。
中年人五十出头年纪,戴着一副眼镜,头发花白凌乱,长着一个红色的酒糟鼻,他一边看录像,一边还不停的嚼着口香糖,如果丁红星看到了他,一定会认出来,这就是曼联队的主教练,苏格兰人弗格森。
弗格森看得十分认真,看到一些精彩镜头还会把它倒回去再看一遍。
看完了录像,弗格森转头对坐在他旁边的一个中年人道:“鲁本,你觉得我们能够得到他吗?”
坐在弗格森身边的中年人名叫鲁本.戴维森,是曼联俱乐部的一位球探,活动范围在西欧一带,这盘录像带就是他今天带回来给弗格森的,他挑球员的眼光非常好,因此弗格森对他也很倚重。
戴维森摇头道:“很难,现在丁红星在欧洲足坛已经是名声鹊起,他的每场比赛都有无数球探去观看,原本有些球探是去观察阿贾克斯队的其他年轻天才的,可是自从丁红星横空出世之后,这些球探的大部分注意力就都放在丁红星身上了,据我所知,就有巴塞罗那、皇家马德里、AC米兰、国际米兰、尤文图斯、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不莱梅等大俱乐部的球探在关注他,就算是英超的队伍,也有好几个俱乐部的球探在看他的比赛,利物浦、纽卡斯尔、布莱克本、利兹联的都有。”
戴维森说的都是曼联在这几年的英超里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弗格森的眉头皱了起来,嘴里爆了一句粗口道:“这么说,我们的竞争者很多了。”
戴维森道:“竞争者再多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他几乎不可能申请得到劳工证!”
一说到劳工证,弗格森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愤愤的道:“这劳工证真是一堆****!不知道多少天才球员,就是因为这****劳工证,来不了曼联!”
劳工证制度是英超或者说是整个英格兰特有的一项制度,每个在英格兰工作的外国人都需要申请到他们的劳工证,英超的劳工证制度需要申请者是他们国家的国脚,而且在过去两年里必须要踢满一定比例的比赛,才有可能申请到劳工证。
曼联队在和其它国家的豪门球队竞争球员的时候,经常就会因为这劳工证制度而竞争不过,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名球员被别人抢走。
应该说,这不仅是弗格森一个人的烦恼,也是英超所有主教练的烦恼,每次他们在一起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对英足总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