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的子弟,在吴世琮这里得到了重用。
这九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而且对吴家忠诚度非常高,历史上昆明城破,方家子弟损失惨重。
老大方学诗,为人灵活,30岁左右,成了外交官员。
他比较机警,而且能文能武,昆明城破之时,方家就他逃了出来,后来隐姓埋名,躲过清廷追杀。
吴世琮现在需要这种人才,能深入各地,与各方豪杰,包括南洋土邦、西方殖民者沟通,有胆识、文化水平高的方学诗是不错的人选。
广东大诗人屈大均虽然干的不错,但是毕竟50岁了,再说吴世琮现在战线拉的很开,需要补充更多人手。
方学潜和方学范两人文弱一些,都喜欢研究学问,有点书呆子气,但是能沉下心学习,吴世琮也需要这种人。
吴世琮根据这二人的喜好,做了一些分配。
方家老二方学潜成了筹备的海南大学校长。
吴世琮深知,吴军现在人力、财力不如清军,想要以少胜多,就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好在明末有很多西方知识被翻译了过来,大量西方著作汉文版面世。
徐光启的《几何原本》,现代基础的数学有了。
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第一部以科学方式讲解现代物理著作,并有各种器械讲解。
李天经的《坤舆格致》,翻译自德国的《矿冶全书》,科学挖矿就靠它了。
汤若望的《火攻挈要》,明末最权威的西洋火炮著作,吴世琮火炮工场必备教科书。
《西洋火攻图记》,《天工开物》等等等等。
吴世琮都会按照未来的学科布局进行划分,让方学潜领导众学子研究,然后传道受业解惑,整体的提升吴军实力。
科学就是力量,这在哪个时代都不为过。
明朝缺银子,很大程度就是金属冶炼业的不发达,很多银矿都躺在地下睡觉。
一旦吴世琮能以比较现代的科学观点武装自己的开矿队伍,那么所谓的白银荒就能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吴世琮还让方学潜组织人手,搜集、研究、编撰各种书籍。
现在吴军人才紧缺,科学院搞不成,但是依托大学,搞个研究所还是可以的。
大学,将会真正的成为吴世琮的杀手锏。
方家老三方学范,被吴世琮安排进了造船厂,协助姜义改进战舰。
本来吴军的船只也会在杨彦迪的船厂建造,但是杨彦迪要经常处理南海义军的利益,吴军再介入进来,很多事情会复杂化,姜义觉得最好分开来,这样不会闹矛盾。
姜义在岳州时,就曾经督造过战舰,杨彦迪也觉得这样比较好,这样姜义就负责起了造船厂。
姜义虽然在岳州帮助巴养元建造了不少船只,有经验,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老式的船只已经不能满足战场需求。
方学范不但学问扎实,学习能力强,而且动手能力也不错,加上对军事也有兴趣。
吴世琮安排方学范研究造船,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造出和西方人抗衡的战舰。
毕竟,荷兰人和清廷是形式上的盟友,曾经联合攻击明郑,谁知道未来会不会联合攻打海南呢,吴世琮必须未雨绸缪。
大学士方光琛的其他几个儿子年龄较小,还难以独当一面,吴世琮便让他们跟着他们的哥哥办事。
方光琛的侄子方英倒是正当年,30岁不到,他为人比较刚猛,学问不低,而且非常忠诚,历史上昆明城破,清军进城,他是方家唯一一个主动自杀殉国的。
这种忠诚的人,吴世琮没有理由不重用。
吴世琮权衡再三,委任方英为祈福寺海南大区主教。
这是掌握民心的核心位置,必须极其可靠的人才能胜任,而且要有学问底子,要有感召力,有激情。
吴世琮自己当然是祈福寺总教长了。
吴世琮把自己的宗教想法和他好好说了下,让他深入基层,继续完善,尤其是县乡级别祈福寺主持的布道范本,好好组织。
方英虽然以前没有接触过,但是领悟能力很强。
吴世琮把自己对祈福寺的构想,怎么州府县乡的各级主教形成一个体系,怎么布道,怎么解惑,通过哪些方式运作等,都详细的说了一下。
同时让他去海口卫的祈福寺实习,那是吴世琮建立的第一个祈福寺,很多东西都在那里慢慢的摸索着。
吴世琮另一个重点,火器厂,现在是祖良梗在负责。
祖良梗之前帮助造龟船,海上晕船厉害,早早的从杨彦迪的造船厂溜了出来。
后来和吴世琮商量以后,决定筹建火器工场。
祖家在大明关宁时代,就是玩火炮的高手,祖良梗也不例外。
而且祖泽清此前担任高廉雷三州总兵,在当地也有一些工匠底子,祖良梗召集起来比较方便。
吴世琮便支持了祖良梗。
这么重要的工场,给自己的亲戚,比较保险。
吴世琮在吴军以及昆明学子之中,抽调了不少人员,协助建立火器厂。
现在就等赵亮回来,到时候这些人就可以直接跟着赵亮学习,快速衔接,制造先进的火器。
吴世琮算算时间,其实是非常紧迫的。
湖南坚持到年底就会失守,吴军会一路溃败,完全失去战略进攻能力,此后就是在绝望中苦撑而已。
如果赵亮带回来的先进火器制造太慢,一样派不上用场。
大将军马宝虽然是个很厉害的武将,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差别很大。
比如马宝的二儿子马应援,他是个音乐高手,历史上流传有著作《等韵》,这种人才用来打仗就不适宜了,吴世琮让他去了海南大学,研究研究音乐,以后搞搞军乐、宗教音乐,也是很不错的。
马宝家其他几个爱好文学、科技的,去了各自的研究机构,马宝的三儿子马应先,五儿子马自奇,他俩则继承了马宝的勇武,现在去王宝的军校进行深造。
现在王宝的军校里面,非常热闹。
很多名将的后人聚集一堂,学习着西式操练,以及吴世琮的长矛火枪阵。
吴世琮也没少去参观。
“少王爷,马应先、马自奇、李象乾、李象坤这几个小子真不错,带兵有一套。”王宝指着操场上的那些人,给吴世琮做着介绍。
在古时候,士兵的文盲率很高,这些官宦子弟,教育程度高,对火枪、火炮、阵法、驻营等的理解自然比寻常人高,加上又是武将世家,确实在领导上面很有优势。
吴世琮看着林立的长矛阵,也不断点头。
这种长四米五的长矛,如果密集突刺,完全可以顶住清军重骑兵的冲锋。
“王宝,戒骄戒躁,阵型上面要非常娴熟,这样上战场才不会乱。”吴世琮告诫道。
战场和训练场毕竟不一样,在激烈的战场中,压力会让士兵恐惧、怯弱,有时甚至会忘了阵型,队伍就会变形,只有平时勤加练习,战场上动作才不会忘掉。
“放心吧少王爷,我现在每天都在操练他们,行军队形,战斗队形,已经非常熟练了。”
“嗯,做得好,还有其他方面,也不要懈怠,记住了,这可是咱们的精锐部队。”吴世琮有点语重心长。
王宝敬了个军礼,“是。”
这个军礼,也是吴世琮引入进来的。
整个八月,吴世琮不断的把这些学子委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之中。
海南,临高工业园,祈福寺,造船厂,海南大学,军校。
新生力量的萌芽,已经钻出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