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城外,一条宽阔的道路两旁,几十座高炉林立,不少冒着浓烟滚滚。
虽然大雨刚刚下过,但空气之中依旧满是烟尘。
众人骑着马,踩着烂泥,深一脚浅一脚赶路。
在前面一脸无奈的引路的邓鹤,叹着气说道:“少王爷,海南到了夏天,雨就下个不停,一下雨,这路就烂的和稀面一样了。”
吴世琮看看那些高炉,“高炉里面的矿渣,把它打碎,用来铺路,很不错的。”
“是嘛?”邓鹤有点诧异。
“那当然了。”吴世琮这点知识还是有的。
邓鹤眼珠子骨碌碌打转,“少王爷,能不能让王宝调点士兵过来,现在也就王宝的7000士兵稍微空闲点,上次我好说歹说,他才调给我500士兵。”
他一直在四处筹集人手,今天吴世琮到临高来视察,他可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果然,吴世琮说话了,“王宝,修个路,正好可以提升一下士兵的土建能力,这也是我们士兵现在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配合一下。”
“这个,好吧,少王爷。”王宝现在是军校筹办人之一,提高部队的野外土建能力,他也是认同的。
邓鹤嘿嘿暗笑。
走了一段路,“少王爷,到了,这里就是我们新建的瓷器工场。”
一众人下了马。
这个新工场规模不小,工人大多是雷州过来的百姓,邓鹤安排了人,手把手教了一段时间,关键流程也有几个广东的老师傅把关。
吴世琮走进工场,工人纷纷鞠躬。
“听说这几个广东老师傅是杨彦迪他们绑过来的,你们可不能亏待人家啊。”吴世琮悄悄对邓鹤说道。
邓鹤笑了下,“少王爷放心吧,开始他们有点不愿意,后来看看戏,然后被我们的宣传队上上课,思想就转变过来了。”
屈大均出发之前,宣传队就已经被他组织起来了,目前主要就是在临高一带工作。
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工头,拿着一个挺大的花瓶走了过来,“少王爷,你看我们的花瓶,漂亮不漂亮。”
吴世琮接过来,花瓶的白色很清亮,上面彩绘的花朵釉色也不错,连声道:“漂亮,漂亮。”
明末中华动乱,西方需求很大的瓷器大量断供,这导致日本瓷器的崛起,现在吴世琮相当于在日本人手里截胡抢生意了。
即使是一些低端粗糙的瓷器,放到南洋一带,依然可以卖出。
现在由于清朝的海禁,东南亚土著所需要的瓷器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一些低端产品。
掌控东南亚的荷兰人也不屑于销售这些产品。
这些产品虽然利润低一些,但是数量也不少多,还有有些赚头的。
吴世琮把花瓶还给工头,朗声对这些人说道:“各位,你们在这里生产瓷器,陈将军会用这些瓷器去换钱,然后造船造炮打鞑子,你们和我们的士兵一样,都是在战斗,都是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
工人们一阵掌声。
一行人走进画室,几十个工人在窗口桌子上画着画,花瓶、茶壶、盘子、杯子,各种器具都有,大多是东方格调的花草鱼虫等。
吴世琮在四处看了一圈,拿起一个茶壶看了下,画着东方仕女图,惟妙惟肖,柔态尽显。
他想了一下,“邓鹤,你给我找一些画工好的人,给我画一些西洋画,画作的样本,我到时候让人给你送来。”
吴世琮在桂林城里面,从孙延龄的府中搜出了不少西洋画。
“西洋画?”邓鹤和王宝都有点诧异。
吴世琮点点头,“对,西方人喜欢强健体格,而且他们信教信的很深,如果我们在一些装饰性的圆盘里面,画一些西方人的神仙,他们会很喜欢的。”
“行,这事交给我了。”邓鹤也觉得有理。
在瓷窑的不远处,有几个更加高大的烟囱,这是陈延川修建的冶铁工场。
陈延川满脸炭黑的走出来接待吴世琮,“少王爷。”
“陈先生辛苦了,工场建的怎么样了?”吴世琮对冶铁很关注,这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少王爷,我们现在建了五座高炉,三座生铁,两座熟铁。”
生铁杂质较多,比较坚硬,适合做刀具、农具、架子、钉子、铁锚等,使用煤炭冶炼即可。
熟铁杂质少,材质较软,适合铸造,制造火器身管必备。
英国人在17世纪时,在欧洲率先掌握了熟铁制造火炮技术,比起铜制身管,主要优势是成本大大降低,这让英国人战舰上面的火炮数量激增,战斗力大大提升。
中国人掌握熟铁冶炼更早,葡萄牙人在澳门铸炮的时候,就曾使用中国工匠铸造铁炮。
只不过,为了减少降低铁水中的杂质,熟铁必须用木炭进行冶炼,成本高了不少。
吴世琮心里希望熟铁高炉多一些,不过木炭需要伐木加工,确实成本高,历史上英国工业革命前期,为了冶炼熟铁,把整个大不列颠岛的树林都砍光了。
“陈先生,一个熟铁高炉,一天可以生产多少熟铁块。”
“150斤,最多可以200斤,生铁可以到300斤。”陈延川不假思索的说道。
吴世琮心头一紧,这怎么够用啊。
中国在唐朝的时候,铁产量达到5000吨,明朝铁产量最多曾经达到1.2万吨,自己不管怎么样,生铁熟铁加一起最起码要达到年产量1000吨,这样刀具、枪管、炮管才够用。
吴世琮有点懊悔自己的知识储量不够,不知道怎么用煤炭去冶炼熟铁,看来现在只能砍伐树木来增加熟铁产量了。
“铁矿够吗?”吴世琮关心的问道。
“够,昌江铁矿运一船,够我们用十天了。”
陈延川安排了一艘中等福船,顺着昌化江把昌江铁矿通过海路直接拉到临高,交通相当便利。
一艘中等福船载货100吨左右,这种高品位的铁矿,出铁率高,临高冶铁工场,每天消耗四五吨就够了。
吴世琮跟着陈延川来到一座高炉旁,炉膛之中火势正旺,几个光膀子的年轻人正用力拉着风箱,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手持柳树枝,在铁水之中不停的搅拌。
这种搅拌,可以让铁水中的杂质被充分的反应掉。
柳树枝上窜出一段段火苗,很快,这根树枝就烧的不能用了,工人在旁边又抽出一根,继续搅拌。
不久,在一个老师傅的喝令下,铁水出炉。
吴世琮退了出去,“陈先生,我们的铁器加工工场开工了吗?”
“开工了,现在主要生产农具,我带你们过去。”
陈延川带着众人到了不远处的铁器工场,这里分成了很多格子铺子,每个铺子都有一个低温炉子,工人挥舞着锤子,叮叮当当的敲个不停。
现在农业大开发,对农具需求量极大,打造的都是锄头、钉耙、铲子等。
只有少量几间铺子在造着枪管,长长扁扁的铁条放进一个半圆的模具中,锤子不断敲击,铁条不断旋转打弯,慢慢形成一个管状。
吴世琮走了出来,“陈先生,我们要培养一点铁匠工人,未来我们对枪炮的需求很大。”
“是少王爷。”陈延川躬身答应。
“邓鹤,陈先生这边有什么物资、人员、银两方面困难的,你及时和我说,现在我们打仗,就指望着这些铁匠铺了,还有王宝,你的士兵没事做的时候,也可以来帮忙,尤其是他们的布面甲和矛头,最好让他们也知道怎么打造的。”吴世琮对两人说道。
“是,少王爷。”
“是,少王爷,我们吴军对器械训练一向是很抓紧的,你放心吧。”王宝憨憨说道。
除了铁炉子,还有冶炼铜矿的炉子。
石绿的铁矿4亿吨,铜矿7.5万吨。
这些铜矿,吴世琮的第一个用途,就是用来冶炼铜钱。
这些铜钱不但海南岛使用,其实也可以用来出口。
在东亚,只有日本的铜矿比较丰富,其他地方则相当稀缺。
日本人到yue南的船只,yue南官府首先就会把铜购买下来。
这一带湿度大,铁器很容易生锈,yue南人甚至融化中国铜币,制造一些器皿。
另外,东南亚不少土著部落,缺乏货币,他们经常以中国的铜钱作为货币使用,毕竟银子太贵了,其他货币没有铜币这么耐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