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看了眼他爹这习惯动作。
胖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他但凡提到钱的事,就要不自觉地去抓头发。
“从这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身上先收一笔。”
“夏尚书的提议也是好意。”
“之后,咱大明出海的公凭符合资格就可以颁发的。”
朱高炽话音一落。
父子俩颇为默契,一致地转头看向大明的最高的统治者。
他们的父亲和祖父。
朱棣却没给他们反馈。
尚在思考着刚才大儿子带来的户部提议。
朱瞻墡却是可以预见这种弊端的。
“爹,现在得这一笔钱容易。”
“可是时间长了。”
“咱大明这西洋、南洋航道。”
“很有可能都被这几个最开始得标的商人给垄断了。”
朱瞻墡瞄了眼爷爷的神色。
见他好像听进去了,便继续说。
“这开海开的,反而会给咱大明带来重重危机。”
朱高炽一边听,一边倒是也点点头。
“爷爷。”
“那日我在您这里蹭饭的时候。”
朱棣这时候倒笑了。
“你哪日不再我这里蹭饭!”
“嘿嘿。”
朱瞻墡一点也不好意思。
他是小孩子,爷孙感情又好。
给老爷子彩衣娱亲,尽尽孝不是太正常了。
“就是遇到三保太监求见的那回。”
“听他介绍,才知道爷爷您曾因禁海。”
“下令将可以出海的尖底船都改成了平底船。”
朱瞻墡实话实说。
到也不怕自家爷爷觉得自己在非议政策。
“此举虽不能将走私禁绝。”
“但咱大明立朝这四十多年间,倒是把民间船厂的技术给限制了。”
“三保太监三次下西洋。”
“将天下造船工匠,尽集齐于应天府的船厂。”
“可以说全大明最顶尖的造船技术,都掌握在咱朝廷手里。”
“这你说的很有道理。”
“爹这么做,不仅仅只是聚集而已。”
“还下令给郑和,让他鼓励造船师傅们相互交流,提高技艺。”
朱高炽怕朱瞻墡不懂其中好处,还特意给儿子解释了一下。
这也是朱瞻墡觉得很纠结的。
大明在对待“工匠问题”上的很多做法着实令人费解。
要说不重视吧。
倒也不是。
洪武时期,太祖爷虽专门编置匠籍,不许变动。
但却改变了元代手工业工人处于的“工奴地位”。
实行工匠轮班制,分为住坐匠和轮班匠。
休工时期的工匠,政府虽然停给薪米盐蔬,但却可以自由营生。
这为大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大明二百七十六年。
以“匠人入仕”的官员更是不少,且还有做到工部尚书的。
要说重视吧。
今天上午那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对老张头的态度。
还历历在目。
如今的匠人们是真的不容易啊。
朱瞻墡永远记得总设计师的那句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如何让有工匠们有动力,改变他们的地位的确是个难题。
朱瞻墡可是希望他那本《古今中外武器大全》早日有实物问世的。
且,作为一个“闲”王。
他希望可以“闲”出蒸汽机、电等等,更加便捷的新事物来。
不过,此时要转回来,把出海公凭招标这事给阻止了。
“爹,我懂爷爷的深远考虑。”
“我只是想说,既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都掌握在咱们朝廷手中。”
“那我们就强制大商户们,必须从我们这里买船就是了。”
朱高炽觉得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且还是一项持续的收入。
“那你这还是一样的毛病啊。”
“投标不起公凭的那波人,照旧是买不起船的。”
“这问题又转回去了老路子了。”
朱瞻墡摇摇头。
不得不说,他老子一旦涉及到钱的问题上。
脑子就转的特别快。
“那些买不起船的人,他们可以租啊!”
“租?”
沉吟许久的爷爷朱棣终于出了声儿。
“就是租,我们可以在三保太监的宝船队里边。”
“出租舱位。”
“不用考虑出行路线,停泊位置。”
“不用担心路上生命财产等的安全问题。”
“最重要的是价格。”
“我们出租的定价,是要让更多的沿海普通百姓承受的起。”
“这样下来,三保太监出使一趟西洋的成本没有增加太多。”
“却还可以收到这一笔租金的费用。”
朱棣抚着胡须,在思考这一可行性。
朱瞻墡接着补充道。
“如果我们控制住了‘船’这一交通命脉。”
“那么在他们十一月出海前,即使我们不搞公凭投标。”
“亦可以收到一笔与船相关的费用了。”
“乖孙,你让咱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