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达官贵人们,主要吃的粮食是水稻和小麦。
也就是精制面粉和大米,辅以杂粮。
老百姓所吃的粮食种类就复杂了。
稻米、大小麦、荞麦、黄黑豆、蚕豆、黄米、高粱等,有啥吃啥。
贫穷人家,只能喝粥。
要是碰上饥荒之年,只好捆草根,剥树皮,以度朝夕。
而大明的粮食产量。
稍好点的大概一年能收个三五百斤就不错了,这还是上好的良田。
是能记载在史书中丰收的年景。
一般老百姓人家能有个两三百斤,也算是当年顺风顺水,老天爷保佑了。
所以,玉米如此高的产量,确实把朱橚给惊到了。
“五爷爷,我也只是在笔记上看见的。”
“实践出真知。”
“我们起码得把它摘种下去,等它成熟了才能验证的啊。”
“所以你压根就没跟你爷提这茬?”
朱橚完全可以想得出。
他哥知道如此高产粮食的反应。
如今没有跟着一起跑到城外来。
只能说明,眼前这个小破孩子压根就没让他爷知道。
“嘿嘿!”
朱瞻墡挠了挠脑袋。
他是还没敢让他爷知道。
怕被刨根问底啊。
《永乐大典》都编撰出来了,竟然还有他们不知道的笔记。
他着实没办法向他爷爷和老师交代。
先搞出来再说,兴许就蒙混过关了。
不过他环顾四周。
这周围都是自家老爷子派来保护他的锦衣卫。
估计还没等他明天去给皇爷请安。
老爷子就已经知道了。
“嘘!”
“我可没打算瞒着,再说这也瞒不住啊。”
“五爷爷,您也别太担心产量,它就算到不了千斤。”
“但只要比咱平常的收成高了,那就值了呀!”
“倒也是,确实是这么理儿。”
朱橚被朱瞻墡这么一开导,倒也觉得想开了不少。
反正啊,这再坏还能啥情况?
如果是真的,那岂不是。
给咱大明的老百姓,一条新的活路了。
北方地区抛荒田那么多,都种上这什么玉……玉米。
那得多少粮食啊!
朱橚想到这。
死死的抱住了朱瞻墡准备的那一筐玉米种子。
“这一粒种子可不定出多少斤的粮食呢?”
“乖侄孙,五爷爷帮你抱着这篓子哈。”
朱橚决定从现在开始。
他就跟这种子共存亡,坚决不撒手。
他自是最清楚。
为了写《本草拾荒》。
他特意在自己的王府里面辟出了一个植物园。
只有把这些玉米种子种下去长出来,才能看出到底产量何如。
朱瞻墡看着自己五爷爷这股子护玉米种子。
犹如护自家犊子似的状态。
心里其实乐开了花。
五爷爷两次被贬到云南。
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好。
对民间的疾苦,算得上颇为了解。
等到皇爷登基之后,他回到开封。
在他那植物园里。
种植了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
以便进行观察实验。
可见,五爷爷真人不露相。
这要是在他穿越前的时代。
周王朱橚绝对是一位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
朱瞻墡一早就向太子妃亲娘保证!
他绝对不会跟着五爷爷胡闹,就是因为这个。
上辈子,他也没有真正的下过地。
这辈子,又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子弟。
玉米一系列的移苗栽种施肥等等过程。
他也不懂啊。
只有让五爷爷这种专业人士将一系列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才能更好的在民间推广。
他也可以放心地把玉米这一摊子都交给五爷爷。
未来的大明闲王,绝对要懒出风格,懒出水平!
土豆种植他就勉为其难地干了吧。
这个简单。
就是将晒过的,发了芽的土豆。
按芽切成块沾上草木灰,再埋回土里就好了。
到时候跟三宝太监带回来的其他种子。
一起择块地栽种进去。
三个月后,又是给自家爷爷的一个大惊喜!
想着想着。
朱瞻墡就不自觉的哈哈大笑了起来。
这一出倒是给旁边站着的朱橚,吓了一跳。
心想这孩子。
还没等长大就傻了,可怎么办,可别伤仲永了呀。
“乖侄孙,你是不是晒中暑了呀?”
“这么热的天,去找你二哥那讨杯水去。”
朱瞻墡小童鞋乖乖听话。
瞧着小外甥离开了田地。
张升也赶紧起身要跟着回去。
“你要去哪里?”
朱橚一把拉住了张升的衣袖。
“我……我也去喝杯水去。”
“先干完活,翻完土再去。”
“这么大块地,是想让我这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头子干吗?”
“真是懒驴上磨要求多!”
“自己的护卫就在那站着,也不用就折腾我。”
张升悄悄地嘟囔了句。
唉,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