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建的外府情况如何了?”
朱棣对自己设的这个海外军镇还是颇为关注的。
“回禀皇爷。”
“臣在满刺加选了一处地方,建立了摆栅城垣。”
“设立四门更鼓楼,辅以夜晚不断巡逻警戒。”
“为了防守安全,臣在城垣中设立重栅小城。小城内建造仓库,以存贮钱粮货物,宝船队便于随时取用。”
“臣这次出使时,就曾经将宝船队分成了几部分。由王景弘、侯显等统领,去往不同方向传谕圣意。”
“最后于满刺加集合,统一返航回国。”
“三保安排的很是周到。”
“我常说三保能征善谋,绝不在一代名将之下啊。”
朱瞻墡思考着满刺加的地理位置。
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南端,濒临马六甲海峡。
确实是下西洋途中建立中转站或者停靠站的首选位置。
如果他的记忆没有出错。
在郑和的努力下,满刺加始终都是大明朝在南洋最忠实的藩邦。
从永乐三年到明武宗正德六年这百多年间,满刺加的贡使一直断断续续地前来朝贡。
然而,就在朱瞻墡此时此刻的整一百年后,葡萄牙开始侵略满刺加国都。
可惜当时的明武宗及其辅佐,鼠目寸光,不曾援助。
失去了大明朝在南洋最后的有利跳板。
大明朝更是海禁政策愈加严格,逐渐退出了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舞台。
这是朱瞻墡坚决肯定必须一定要避免发生的!
当西方不断地用坚船利炮武装起一个个军事强国征服海外时。
我们这条东方巨龙,却闭关锁国,沉浸于天朝上邦的洋洋得意之中,渐渐沉睡。
数百年后,西方列强用枪炮炸开了紧锁的大门时,华夏民族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百姓家园损毁,数不尽的文明瑰宝遭到掠夺、破坏,遗失海外。
其中就包括此刻收藏在文渊阁东阁内的《永乐大典》!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这套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知识财富的类书集大成者。
五百年后。
由翰林院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余六十四册。
估计每个了解些史实的华夏儿女,想起那段百年屈辱的历史都会咬牙切齿,恨不得穿越回去提枪上战场!
哪怕朱瞻墡再是以闲王为人生理想,也不能无动于衷。
哎!
想远了。
还是想想现在永乐朝吧,让朝野上下都看到海外贸易的好处。
不要再走了闭关锁国的老路,才是应有之义。
要朱瞻墡说,他爷爷朱棣在位这二十二年。
最缺啥?
钱!
永乐一朝丰功伟绩无数。
编《永乐大典》,修大报恩寺,建武当山顶建筑群,疏通运河,迁都北京,四平安南,五征漠北,六下西洋。
还基本上都是同时进行。
都是大事,都是钱!
每年的国家财政早已超负荷运行,自家太子爹一想到有啥大计划就犯愁。
都是没钱惹的祸!
如此种种。
太祖定下的对朝贡国家要“厚往薄来”的原则已不适用。
也是真没必要再执行太祖时“三十税一”的商税政策了。
海外贸易利润的确动人心啊。
朱瞻墡看朱棣和郑和已经品起了茶。
忙跑到了郑和身边。
一脸童稚无辜,抬头问道。
“三保太监,我翻看《永乐大典》时,曾见记载。”
“宋人曹勋在一份上奏中写道:‘窃见广泉二州,市舶司南商充牣,每州一岁不下三五百万计’。”
“宋时的一位泉州知州连南夫的奏章也曾谈到:‘国家每岁市舶之入数百万’。”
“赵宋海外贸易收税这么高。”
“我们往来西洋一趟,能带来多少岁贡啊?”
郑和一脸惊讶的看着朱瞻墡。
转头拱手对朱棣说。
“臣恭贺陛下!皇爷的天威,大明国运昌隆,方有紫微星降临啊!”
“小皇孙如此聪慧,小小年纪就可过目不忘,并知其意,明其理。”
“实乃我朝臣民之福,大明之福啊!”
“他小孩子家哪里当得如此,莫要折了他的福气。”
此时的朱棣虽是大明之主,但跟寻常人家炫耀子弟的长辈也没甚区别。
“若是别人如此说,咱定是当他在拍马屁。”
“不过你马三保嘛,这么说,咱信了!”
“哈哈哈哈哈哈!”
“臣谢陛下厚爱。”
郑和当即跪到地上给朱棣磕了个头。
“小皇孙的问题,臣倒是可以解答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