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三道政令,让所有官员惊掉下巴。
“什么!陛下真的要开海禁!”
“陛下万万不可。”
“陛下,海禁乃是祖制,您才刚登基如何能违背祖制。”
……
朱载坤的话才出口,就引来一群文官的反对,甚至搬出祖制妄图让自己放弃。
那些没有反对之人,有的被自己的话惊得呆愣原地,有的则皱眉凝思,似乎在犹豫着什么。
看着一众臣子的反应,坐在龙椅上的朱载坤,暗自将所有人的表现记在心中。
这幅群情激昂的表现,让朱载坤初步了解了朝中的势力分布。
那些激烈反对的,无不是与海上贸易有密切关系之人,这些人多是南方沿海大家族的子弟。
由于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极受海外欢迎,但大明又没有开放足够的海岸市场。
对这些货物有需求的海外商人,便找上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商户,试图从他们手中购买大明特产。
那些沿海地区的商户,很快与海外商人达成共识,偷偷将大明货物卖到海外。
生意越做越大,这些人也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花费大笔钱培养后代财贿赂官员,将高官也绑在了链条上。
就此自上而下,用官员、商户、农户编制了一张巨大的走私网络,将东南沿海的百姓和百多名高官聚拢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甚至连徐阶也被这张大网罩住,徐家在松江府几万亩农田中种植的棉花,有一大半都通过这种渠道卖到了海外。
可就在刚刚,才登基不到半天儿的朱载坤,要凭一己之力将这张大网撕开,这当然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巨大反抗。
官员们叫嚷了一阵,发现坐在龙椅上的朱载坤并未将他们的话听进去,喧闹才渐渐平复下来。
就在一片反对之声落下时,一声“陛下英明”忽然在大殿中响起。
众人寻声望去,高拱自人群中走出。
“陛下此举不但可以增加大民税收,还能吸收外邦独特技艺,令我大明更加强盛。”
朝臣的目光渐渐聚焦在高拱身上,这其中有怨恨、有憎恶还有羡慕,然而高拱却视之如无物,尤自说着赞同朱载坤开放海禁的话。
“而且陛下此举还能收入大笔海外白银,实乃富国利民良策,臣十分赞同。”
等高拱的一番论述说完,众臣子的目光转向徐阶。
这位大明首辅在文官中的威望无人可及,很多人都在等着他表态。
见众人看向他,徐阶昂首迈步出列,对朱载坤深施一礼道。
“陛下此举正如高部堂所言,乃是利国利民的良策,臣亦赞同。”
朝堂上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响起,他们没想到徐阶会赞同朱载坤开海的政令。
没等众人缓过神来,徐阶又说道。
“只是开放海禁关乎大明声誉,因此还需缓缓图之,在哪里建立市舶司,往来商船如何处置,外邦人员进入大明以何身份立足都需详细讨论,不可大意。”
反对开海禁的大臣顿时醒悟,果然还是首辅高明。
新官上任尚且要烧三把火,朱载坤新皇登基,怎会轻易让自己的第一个提议被否定。
听了徐阶的话,很多刚才反对的人退回了队列之中,那些没说话的纷纷开始附和徐阶。
“臣也觉得此事有很多细节需要商议,急不来。”
“臣附议。”
张居正见众人纷纷附议,抬眼看了下自己的老师徐阶,也站了出来真心实意的道。
“开海禁乃强国之策,臣赞同。”
……
而后在一众东南世家爪牙的支持下,缓开海禁一事眼看就要让徐阶得逞,一直没开口的朱载坤忽然出声。
“朕看也没多少细节,市舶司自古有之,很多规则只需遵循旧历即可,至于徐阁老说的外邦之人身份,难道如今大明没有外邦之人吗?”
“而且丝绸之路不是一直都在么,难道那边也都是走私?”
夹枪带棒的一句话,说的徐阶顿时哑口无言,徐家确实在走私,而且这些事东南沿海都在做,只是没人说出来而已。
朱载坤这话说的徐阶一愣,等他反应过来,刚要开口又被朱载坤抢白。
“徐阁老不要一味强调困难,岂能因噎废食,而且你还没开始做怎么知道行不通。”
“陛下说的是。”
徐阶一副恭敬模样,但随即话锋一转又说起了难处。
“虽然细节方面如陛下所说可以遵循旧历,但新衙门开通,各方面开销都很大,朝廷实在没钱了。”
哭穷?朱载坤心中暗笑,这招在自己老爹嘉靖那屡试不爽,不过那是因为他老人家怕麻烦。
自己可不信堂堂大明,开通几个口岸的钱都拿不出来。
“没钱好办,朕听说很多南方家族利用地利之便走私,只要抓住几个岂不是又有钱开衙门,又有货物赚外邦的银子。”
徐阶登时傻眼:“这……这岂能混为一谈。”
朱载坤不理徐阶的辩驳,摆了摆手继续道。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然那些家族靠走私伤害了大明百姓的生计,自然要用他们的资产让大明百姓过上好日子。”
徐阶有点没转过来弯,取之于民是这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