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嬴政要与诸子百家当面辩论,秦国大臣们都慌了。
虽然嬴政写出了《嬴氏春秋》这等著作,但这当面辩论,可不像写作那样,能够慢慢思考和长时间沉淀的。
还是当着秦国百姓的面公开辩论。
甚至如果一时让这些诸子百家的代表逞口舌之快,那很可能都会损害嬴政的权威。
并且如果斗嘴真的斗不过这些诸子百家的代表,那真要同意保留六国文字和各种不同的?
所以即便嬴政写出了《嬴氏春秋》这等著作,秦国大臣还是很担心。
可这些大臣完全不知道,这他们以为嬴政用五年或者十年才写出来的《嬴氏春秋》,只不过是嬴政一时兴起,随手在一夜之间就完成的小成之作罢了。
所以和这诸子百家的论战,嬴政可一点都没担心。
反而在想他自己的新称号。
“既然朕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那还叫秦王,未免有失身份了吧?”
“既然历届君王都没能完成的功绩,那功过三皇,德高五帝,从两头里各取一个字,朕自称个皇帝,那应该也不过分吧?”
“诸位大臣,你们觉得朕这皇帝的新称号如何?”
好不容易攻灭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原本李斯等大臣都是来劝告嬴政,最好还是不要和诸子百家进行公开论战的。
但看嬴政难得的如此轻松和开心,所以就没再提这事。
反而是在暗中开始废寝忘食的全力准备这一次论战。
既然秦国武将都能为嬴政在军事上攻灭六国而立下汗马功劳,跑投入洒热血。
那如今他们再为嬴政从文化和是想上辩服六国文人和诸子百家,这不是他们这些文臣应该做的吗?
所以不打劝告嬴政,而是也全力为这一场咸阳城的大论战做准备!
而诸子百家那一边。
为了驳斥嬴政的《嬴氏春秋》,他们当然也抱着批判的找茬的目的看了一下《嬴氏春秋》
“哼!”
“我倒要看看这秦王哪来的自信,竟觉得能一人辩服我们诸子百家?”
学说代表抱着批判的目的摊开了《嬴氏春秋》。
但这不看还好,一看就出大事了!
原本是抱着批判和找茬的目的,结果看着看着,竟然对嬴政的这套法家为主,又吸收百家之长理论大为震惊!
看着看着,已经开始产生了认同!
看着看着,真觉得自己这些年都学了些什么狗屁东西,对嬴政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顶礼膜拜的态度!
结果咸阳论战的当天,诸子百家的代表到场一大堆人。
可还没开始辩论,那几乎所有的学说代表都宣布直接弃权。
说在看过《嬴氏春秋》后,完全对嬴政的理论信服。
这次之所以还要来,那就是为了来见嬴政一面。
能够亲自见到嬴政这一千古圣贤,他们此生无憾了。
但这情况,这可把嬴政弄的有些尴尬。
这见面集体投降,还说自己是他们顶礼膜拜的偶像,这未免显得有一点太假了!
嬴政真的很担心围观的百姓会怀疑这一场论战的真实度!
怀疑是他嬴政故意安排的一场戏,这些人都是在演,甚至是被胁迫才会这样的!
但与不明情况的普通百姓不同,剩下的儒家和道家的代表当然知道,嬴政没有使用任何手段胁迫这些人认输。
而儒家和道家代表,在看过嬴政的《嬴氏春秋》后,也不是完全不认同。
就是他们两家的学说在《嬴氏春秋》被嬴政除去的那些糟粕,他们不觉得是糟粕。
要坚持辩论,就是要说服嬴政把那些糟粕给他们加回去。
于是,论战正式开始。
作为邀请人,嬴政先来了一段开场白,为这一场辩论定下一个基调和主题。
“众所周知,如今朕攻灭六国,大秦帝国也处在一个没有任何历史经验能够借鉴的全新阶段。”
“朕所推行的诸多理念与政策又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所以才在这里举行了这一场论战,以正式确定今后我大秦帝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具体路线。”
“毕竟如果方向错了,南辕北辙,那我大秦子民越努力,那就越要跑偏了。”
嬴政开了个好头,儒家代表也率先出击。
“好!”
“陛下不愧为旷世明君,不仅能完成古人未有之功业,还有如此大的肚量能让我等当面辩论,在下实再是敬佩!”
先承认了嬴政的优点和丰功伟业后,儒家代表才话锋一转。
“但是,陛下您也说的不错,即便如你这般旷世明君,但如果治国的方向错了,那再努力,也只能将我们大秦帝国引向陌路!”
“所以为了大秦,为了陛下,在下就直言不讳了!”
“在下以为,要治理大秦,不应该以法家思想为核心。”
“而要以我们儒家思想为核心。”
“并非法治,而是以仁义和道德来治理大秦!”
听到这话,嬴政不屑的笑了笑。
只记得当年,他确定以法家为核心的时候,而不是儒家等其他学说时,就是因为儒家等代表说了一大堆大道理和仁义道德。
然后韩非子突然来了一句:“如果将仁义道德真的有用的话,那还要法令和军队干什么?”
但嬴政还是决定耐心听完这儒家代表的理论。
然后再当众驳倒他,让大秦百姓知道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儒家主张的仁义和道德来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