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刘伯温在听到“釜底抽薪”四个字后,似乎也想到了什么。
只是他的脸色阴晴不定,不知道在细算着什么。
李善长看着众人期盼的目光,心满意足后,开始说出了他的计策。
“皇上,据臣统计,现如今沈安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产业。”
“而现在沈安的大部分产业都在打着半价出售。”
“拿大米来说,现在是在亏本出售。”
“这就意味着,沈安每卖出一粒粮食都是在亏本。”
“据去年朝廷统计的粮食的生产总量为1100万万斤左右。”
“现在已是十月,粮食已消耗十之八九。”
“也就是说,沈安手上满打满算最多只有1000万斤粮食左右,可能还不到,因为不可能所有粮食都在他手上,大部分的粮实还是在百姓手上的。”
说到这。
李善长自傲的环视了一圈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皇上,如果我们将这1000万斤粮食全部买进。”
“过后,再将这1000万斤高价卖出。”
“那么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第一,我们即打破了沈安低价卖米的计策。”
“第二,我们低买高卖还从中间赚了一笔。”
“这招叫做:一箭双雕。”
李善长的话音刚落,吕昶宋濂等人就连说了几个好字。
“好。”
“这计策好。”
“还得韩.国公出手啊。”
.............
主位上的朱元璋也在推算李善长这个计策的成功性。
理论上这个计策是可行的。
因为以现在大明朝的实力买下1000万斤的粮实不是问题。
但是这样一来,也将大明朝的国库掏空了一大半。
一但出现事情。
国家要是拿不出钱来,这是要出大事的。
要不要赌呢?
这一刻朱元璋陷入了犹豫。
这时朱元璋用余光看到一脸平静的刘伯温,于是开口问道:“伯温,善长的这个计策,你觉得怎么样?”
刘伯温起身回道:“回皇上,善长兄的建议是极好。”
“不过我有几点疑问想要向善长兄讨教。”
“哦,你问吧。”
“善长这边你回答。”
朱元璋连忙让刘伯温提问。
他最怕的就是下面的文武百官结合在一起,意见统一。
因为如果下面的臣子意见统一,时间一长,就很容易架空他这个皇上。
现在有不同的意见,他当然希望刘伯温说出来。
“伯温,有什么你就问吧。”
李善长也不恼。
因为两人政见不和,那是常有的事,现在刘伯温有问题,这当然很正常。
在李善长看来,刘伯温无非是看到自己受宠,所以想得出一些意见显示自己的存在而已。
当然,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
“善长兄雅量。”
“我的第一问是,如果我们开始购买沈安的粮食,购买到1000万斤后,发现沈安的粮食不止1000斤,而是3000万斤,5000万斤,怎么办?”
“我的第二问是,沈安几乎涉猎了所有行业,我们耗尽国库的钱财才牵制住他一个行业,那其他行业怎么办,一但朝廷遭遇突发事件需要用钱,怎么办?”
“我的第三问是,这有没有可能是沈安假借统一商业之名,其实故意让我们买进粮食,好达到消耗我大明朝的根基呢?”
“善长兄,我的三问问完了。”
忍了半天的李善长,在刘伯温说完后,立即反驳了起来。
“伯温,你说的3000万斤,5000万斤的,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朝廷统计了去年的粮食总产值才1100万万斤,现在接近年末又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多粮食呢?”
“所以第一个问题根本不成立。”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更不存在了,粮食是安民之基,只要我们控制住了粮食这个行业,让全国百姓吃饱饭,那整个天下就不会动乱,只要沈安煽动不了百姓,那我们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最后一个,我只能说伯温你的认识太过于浅薄了。”
“我们大明的根基不是那区区钱财,而是皇上的英明神武,臣子的忠心辅助,军队的誓死效命。”
“只有这些根基还在,那大明的根基就永远在。”
李善长一口气回答完了刘伯温的三点质疑。
语气也是相当的犀利。
可以说完全没有给刘伯温留面子。
接着,二人开始的激烈的争论,旁边的人也是第一次见到二人如此激烈的争吵。
刘伯温:“你这是推大明朝下深渊。”
李善长:“你明显是嫉妒我想出这样的计策。”
刘伯温:“你这是在拿大明朝当赌注。”
李善长:“你看到我受皇上重用,所以诋毁我。”
..........
良久后。
朱元璋终于做出了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