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早朝一退,各个官员纷纷往家跑。殿前空地上,随处可见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
“周尚书,晚上喝一杯呀!”孙侍郎一把拉住疾步而走的中年男人。
这男人长得矮胖,满面红光。
他为难地笑笑,“改日吧!今日不得空!”
说完便做个揖,抬腿便走。
户部尚书周孝里,是出了名的动作迟缓。不管做何事,都慢条斯理,一副悠闲自得。
今日却走得如此匆忙。
李侍郎八字须翘翘,退到太师旁,对着周尚书远去的背影,冷言冷语。
“瞧他那点出息,准赶着买免死赦令去!也不想想自己跟了谁,还怕保不住他那条小命?”
话没说完,转头便看见太师也大步往前迈。
李侍郎,惊愕片刻。
这宫殿之中,每个人脚下生风,都赶着投胎似的。不管是期盼着好,还是等着看笑话。这些人都卷到了这场募捐风波中。
李侍郎用手指刮刮两片黝黑的胡子,嘿嘿地笑了。
“赶得早,早投胎!”
他手往背后一别,嘴里哼着小曲,大跨步走下殿前云梯。
热闹的街市上,一群皇城之中的马队疾驰而过。还没看清来者是谁,马上的人是何模样,眼前尘土飞扬。耳边只回荡一句:天子诏令,画师、说书先生于忘乡楼……
“于忘乡楼做什么?”后头刚追上来的人,只看到马匹飞奔而过,没听清。
“……领钱!但只要画师和说书先生!”忙有人回答。
“听说是皇上发钱!那领的不就是官家银子?”
有人呵呵笑起来。
回头一看,是几个穷酸书生模样的人。一直在街上卖字画,卖的钱都不能温饱。
他们算是撞了好运。寻常人家,这钱都花在吃食生活开销上,没有闲钱置办字画。而有钱的,要的字画更是要大师手笔。
靠字画卖钱,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今皇上给画师发钱,肯定比街上摆摊来的多。
街上卖字画的,一听这消息,有的连摊子都不要了,直接拿了纸笔就往忘乡楼赶。生怕去得晚了,分不到钱。
皇城的马队在京都跑了三圈之后,南市的忘乡楼都要被人挤爆了。
店小二正焦头烂额的把源源不断挤进来的人,进行分流。
偌大的酒楼,被分成了两边。
先进来的那批画师已经开始作画。也不需桌子椅子,素白的宣纸在地上一铺。旁的事再与他们无关。
沾了墨的大笔,寥寥几笔,便画出了汹涌的大河。流离失所的人,在水里求救痛哭。
另一边说书的。则正在争论,如何把天灾人祸说得更加感人。有的已经咿咿呀呀在开嗓,有的则在小册子上做小记。
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计。但也不乏消息灵通,知道皇宫也有派画师,做同类画作。
这些画师大多有些小名气,自命不凡,打算趁着这波募捐,把名头打响,甚至要与宫廷画师一较高下。
南市忘乡楼这边人声鼎沸。
东市的摇琴坊,却是叮当当的,都是场地布置的声音。
绸布被挂在廊下,募捐箱也已制作完成。盖着内务府印章的捐款回执,也在紧锣密鼓的赶制之中。
为了不泄露个人身份,楼上隔着竹帘的包厢,已经安排妥当。
透过稀疏的竹帘,能看到楼下台子中央,主持大局的人已在反复走台。但别处的客人却看不到包厢内的情景。
李太尉游走其中,看看这边,提点一下那边,不时连连点头。
募捐搞得这般空前盛世,还是头一遭。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希望是场及时雨,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李太尉捋着自己雪白的胡子,心中祈祷。
不过一两个时辰,一切准备就绪。
精心挑选出的画作,快马加鞭,在各个募捐点张贴完毕。说书先生眼边涂了辣椒水也已各就各位。
由兵马司带领的马队,又在街市上跑起来。可这回宣扬的不是撒钱,而是免费听书,拍卖皇宫宝物……
街市上的人,一阵骚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爱凑热闹是人类的通病。
有钱的都跑去看皇宫宝物,没钱的则一路打听可以听书的地方。
就连乞丐也卷着铺盖,拿着破碗,往人多的地方去了。
偌大的京都城,沿街没有叫卖的人,饭店茶楼没有顾客,普通街上更是连行走的人都看不见。
这些百姓们都挤在募捐之地。
一时万人空巷。
听闻死了母亲的孩子,守在母亲的尸体旁,哭得声嘶力竭,最终哭死在尸体旁。
旁边的画上,一个浑身是泥的孩子,光着屁股,正挖去母亲脸上的污泥,嚎啕大哭。旁边则是遍地的泡发的尸骨。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的手紧了又紧,为人母的,最听不得孩子受罪。
她擦去眼角的泪,念了声阿弥陀佛。从手腕上摘下一个发黑的银镯,投进了红色的捐款箱。
这些事例,听了简直令人心碎。怀里的孩子见妇人流泪,也哭起来。
妇人哄了几声,也哄不好,便转身要走。
“唉,嫂子等等!”有人唤住她。
妇人回头,见是个穷酸的书生,看他身上的墨点,应该是个画师。
他手里拿着一沓粉色的画纸抽出一张递过来。
“这是您募捐的凭证!”
妇人伸手接过。这纸比平日见的更硬一些。她翻看一下,上面印着红色大印,她也不认得是什么?只呵呵笑着。
“还搞这些呢?”
书生点点头,“嫂子收好!是内务府的印哦!”
妇人不知内务府,以为跟酒楼食府差不多。她哦了一声,道了谢,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