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在华夏的紧张期待之中。
苏明朗声吟诵的诗句,在漫天光芒中缓缓映照天际之上。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前两句现世!
下一刻,天南海北,无数人在轻声吟诵。
而光是吟诵,眼前就浮现出了一片凄清死寂到了极点的风景。
上一刻,华夏的民众还在众志成城,全国上下如火一般,期待着苏明的归来。
此刻吟诵《江雪》前两句,就感到一阵冰冷孤独的感触涌入心头,人群都为这两句诗中的画卷而寂静。
“好冷清,好死寂啊。”
“这诗真是神了,哪怕我现在处于人群之中,脑子里浮现出的那副画面一下子让我好像置身无人之处。”
“我周围的人群全都静下来的,刚刚还热情如火,现在我都能感觉到雪花飘飞的冰冷。”
“从未读过如此凄冷的诗句!
最关键的是,只用了十个字就写出这种意境,苏先生是诗神吗?!”
央视频道,华夏官方的专家学者也是从这两句中回过神来。
他们比平常的民众更能读出这两句的妙处。
“这应该就是苏先生所写《华夏古诗词入门》中提到的五言绝句。”
“果然是言简意赅,尽取古诗精华!”
“这两句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已把冬天到来万物凋敝的死寂写到极致了。”
“写群山之中的死寂,苏先生没有正面描写树木是怎么凋零、空气是多么寒冷……
因为那样是绝对会超出篇幅的,长篇累赘也难以凸显震撼力。
所以他用了两种意象来表现凄冷的氛围。
鸟都不飞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连脚印都没有,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凄冷,又是多么的寂静!”
专家们回味半晌,面上尽显痴迷,越发感到了苏明所说的华夏古诗是何等的精妙绝伦。
他们下了断言道。
“光是这开头两句,已经是传世名句。”
“至少是A级,甚至已经摸到了S级的门槛。”
“写孤独凄冷的诗句,能超过这两句的不多了!”
这下子,华夏的民众们可谓是喜出望外。
经过专家的科普,他们现在也知道了,华夏古诗往往是在最后两句发力,将整首诗篇进行升华。
前面苏明所作的《过伶仃洋》,前六句也不过是能摸到A级的门槛。
可最后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瞬间让整首诗拔高到了载入史册的程度。
现在这首《江雪》,开篇就如此惊艳。
等后两句出来,岂不是注定载入史册?
“苏先生文采无双无对!”
“我就知道,再难的关卡也难不住苏先生的!”
华夏自上而下,总算是将担忧的情绪扫除了大半,期待着苏明的后两句在天空中浮现。
而在读罢前两句之后,国外的民众则都是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Ohmygod!”
“这个华夏诗人,他是诗歌的神吗?”
“就十个字,这么简单,这么直接,创造的画面为什么能这么有冲击力!”
“这开头两句,已经胜过我们的国运诗人所作的所有诗歌了。”
“这就是华夏古诗?!”
尤其是樱花国的民众。
他们的诗歌本来就是捡了华夏诗歌的一点遗产才发展起来的,不过是华夏古诗的拙劣仿品罢了。
正因如此,对于《江雪》的前两句,他们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懂得这其中的精妙。
“岂可休!”
“虽然不想承认,可是这两句诗在我们樱花国是能放入教科书的吧!”
“这就是华夏吗?那么庞大的国度,十四亿人中诞生的天才,怎么会这么强啊!”
“村上大人,这可怎么办啊?!”
樱花国的国运诗人村上,见到这两句也是冷汗都下来了。
但他还是在樱花国的电视台上做出了一副看透一切的样子。
“放心吧。”
“这两句虽然不错,可在我看来,反而正要昭告苏明的失败呢。”
随着他的这副言论,世界各国都是为之诧异。
这是什么理论?
村上继续道。
“诗歌的道理都是互通的,讲究情绪上的收和放,要能够收放自如。”
“苏明的前两句起的这么高,千山,万径,绝,灭……”
“这些词汇在华夏文字中都是非常极端的词汇,所以才能描绘出一个极度凄冷的景象。
可苏明,接下来要用什么词去收住这前两句?
换句话说就是,前两句已达极致,后两句该如何收场?
不解决这个,这首诗不过是残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