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半个月,李莽就在梼过山修炼,白虎圣典、青龙皇决相继突破五十年的境界,也和朱雀这厮越混越熟络。
又是一顿饱餐,可这次朱雀却没有离去,而是低头对李莽哼哼着什么,还用翅膀指着前方丹穴山的方位。
“你要带我去你家?”李莽开心的问道,把嘴咧得够大,他等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只是吃货一直油盐不进,尽管期间李莽多次暗示,这厮却故作没有听到,这让他恨得牙痒痒的。
都说‘凤凰不栖无宝之地’,他对丹穴山那可是期待得很,如果不是担心朱雀兄因此而发脾气,李莽早就过去一番搜刮。
“吱吱!”朱雀把头点着,然后扑打着羽翅冲天而起,火红身体像是一颗流星。
李莽怎怠慢,踏着水面就忙跟上去,似乎担心会跟丢。
与梼过山截然不同,丹穴山并非山清水秀,恰恰相反,环境比较荒凉恶劣,入眼竟是一片沙漠,而且气温很高,踏上这片土地李莽就感受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令他微微不适,毕竟山海经世界给他的印象一直都是山清水秀。
“朱雀是火系神兽,喜欢居住温度较高处,这不难理解丹穴山的温度为何这么高,难道这里还有火山不成?”李莽暗暗在心中揣测。
跟在朱雀下方一路狂奔,李莽发现丹穴山有许多悬崖峭壁,其中山谷林立,可以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穴,显得神秘。
“翱!”
上空的朱雀发出嗷鸣,轻悦的声音似乎在提示李莽什么,接着就看到它飞钻进前方一个洞穴。
李莽自然是跟着进去,可才刚进入,他便被一股炙热的热浪冲击得后退出去。看着里面被映照得发红的洞穴,李莽的脸一阵犹豫,但还是咬牙承受着热浪继续走进去,实在难抵诱惑。
水火不相容,如果仅仅修炼玄武真经,李莽万万是不敢进入此地,但幸好他有白虎圣典与青龙皇决的能量中和,虽说对这环境仍有不喜,但也不至于非常抵触。
随着深入,洞**的气温骤然上升,就连四周岩壁都是滚烫发红的,就似一个火窑。李莽不得不把玄武真经的能量运行,好抵御炙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水火相克,火能让水挥发,但水何尝不能灭火。
走在前面的朱雀时不时把头拧回来看着李莽,看他神色虽然急躁,但连一滴汗都没有落下,目光倒是有些异样。
很快,一鸟一人来到一扇石门前,上面刻满神秘条纹,李莽随意用手一推,竟是纹丝不动,随后哪怕是他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过是让上面的条纹闪烁一下,依旧是纹丝不动。
朱雀其实是有意卖弄,看到李莽推得脸色发红,一脸吃瘪的模样,不禁有些得意,随后把嘴张开,吐出一团赤红色的火焰,喷在石门中间一个卡槽上,石门上的阵法条纹这才闪烁几下得以解开。
“轰隆隆……”然后就看到,石门在轰隆声中自动打开。
原来,这一道门需要朱雀一族特有的火焰才能开启,别说李莽如今不过五十年出头的修为,就算是几百年修为的老怪物,也无法强行打开这一道有着朱雀封印的石门。
石门开,热浪来。当石门被打开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热浪从里面滚涌而出,狠狠的扑打在李莽身上,终于让他额头见了汗。
“吱吱。”
朱雀挥着翅膀对李莽示意,然后率先扑打双翅飞了进去。而尽管不适,但李莽终归还是抵挡不住朱雀宝藏的诱惑,也随之跟上,只是边走边抹从额头渗下的汗水,模样别提多么的狼狈。
李莽本以为,这是一个火山口,里面应该是岩浆,但他发现自己错了,巨洞中并非什么火山口,而是一团升在半空燃烧着的火焰。
这是一幅非常之壮观的景象,一团巨大的火球飘浮在空中,此时仍然在熊熊的燃烧着,除了难以抵挡的热浪之外,李莽还从中闻到恒古的气息。似乎,这个火球已经在此燃烧无数个日日夜夜。
“朱雀不死火!”
李莽咽着口水,狠狠的吞着,一脸的震惊,就连额头上哗啦啦而落的汗水都顾不上再伸手去擦拭。
朱雀不死火,是朱雀一族特有的火焰,天地间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要形成眼前这个永远不熄灭的火球状态,却是并不容易,根据修炼界古典记载,朱雀死后,才会变成不死火种……
而眼前这个,显然就是不死火种啊!李莽如何能够不激动,这可是传说中天地宇宙最强大的火种,若能得之,后益无穷。
“朱兄,这是你的先祖?”李莽回头看着身边的朱雀问,他还没弄明白这哥们把他带到这里的用意,搞不好只是简单的一次串门,他不敢急着自主多情,尽管内心早已经一片火热。
朱雀只是把头点着,面对前面的火球一脸的尊敬,先祖身虽死,火种却长存,这是朱雀一族的荣耀,它自当敬重。
“咳咳……朱兄,你把我带来这里是……”李莽小心翼翼的问。
“……”朱雀不能人言,所以只是一脸鄙夷的看着李某人,那神情似乎在说:你丫能不能再虚伪一些?
朱雀毕竟是神兽,虽说心思单纯,但对人心却有敏锐的察觉能力。第一次遇到李莽时,李莽看它的目光是一片贪婪,似乎恨不得要把它占为己有,随后一段时间这种心态才渐渐有所改善,最近甚至真心把它当朋友来看待,这也是朱雀愿意主动把他带来这儿的原因。
姥姥的,居然被一只鸟给鄙视,李莽难得老脸一红,悻悻而笑,但随后就不多理睬,既然已经得到朱雀兄的确认,那么接下来他要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不死火种拿到手。
可是,这不死火种温度奇高,冒然把手伸去只会被烤成飞灰,如何才能得之为己有呢?这是一个难题,李莽只能把求助的目光看向朱雀,一脸的讨好,样子别提多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