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临怒声驳斥道:
“世代修好?
光肃二年,吐蕃犯我凉州,烧杀240余户,掳掠人口2000余。
光肃四年,吐蕃陈兵鄯州,临光县、静成县、大羽县几欲灭绝。
光肃五年,吐蕃直驱河州,围城七日,河州刺史以身殉国。
光肃七年,...”
李临一个个罪证列下来,好似一巴掌接一巴掌扇在礼部尚书脸上。
最后,李临对着皇帝陛下一拱手说道:
“自陛下登基以来,以大魄力修筑石堡城,吐蕃才无法入我大楚国门一步。至今也不过仅仅十余年,黄尚书怎么就敢说‘世代修好’?”
礼部和兵部恩怨由来已久,双方能相互斗这么些年,黄敬也不是吃素的。
反驳道:
“李尚书此言差矣!我大楚乃中原上国,吐蕃也为高原强国,两国之间为兄弟之邦。
纵有嫌隙,也当以礼教化解,才无损于大国礼数。”
李临气乐了:“黄尚书,你的兄弟都已经兵围石堡城了,该如何化解?”
黄敬拱手道:“臣请陛下为天下计,休国书一封,诚解金城公主一事,双方把手言和。”
尚书令伊熙(字祈云)听到黄敬这么说就知道要遭。
听听现在的年号叫什么?永镇!
这还不足以表明当今陛下的心意吗?
礼部果然都是一群书呆子。
伊熙不得不出来为属下兜底:“陛下,石堡城为我朝西部要害,断不能被吐蕃围困而无动于衷,不然我朝威严何在?”
黄敬还想再说什么,被伊熙瞪了一眼,赶忙闭嘴。
他可以得罪同级的兵部尚书,但顶头上司尚书令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这时,殿外传来一声急报。
随即一个身影像风一般闯了进来。
红翎信使越过众大臣,直接对皇帝陛下快速说道:
“陛下,凉州刺史发来八百里加急!”
众大臣心里一惊!凉州?
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吐蕃已经攻下石堡城兵犯凉州了?!
太监匆忙接过红翎信使手中的奏报,递给皇帝。
皇帝打开奏报,不失仪态地看了起来。
不见任何惊慌之色。
兵部尚书李临伸长了脖子,急切想要知道现在楚西是什么局势了。
礼部尚书黄敬缩了缩脖子,万一是吐蕃攻破石堡城,那他就遭殃了。
皇帝陛下看完奏报,命太监传阅给座下的尚书令。
伊熙接过,神情忧喜交加。
李临心急如焚,等到中书令、侍中看完,才终于轮到了他。
他急眼望去,凉州刺史汇报说吐蕃围困石堡城仅万余人马,为吐蕃声东击西之计,其目标是安西四镇?
李临知道为什么大佬都是那副表情了。
这时,皇帝陛下开口道:
“诸位爱卿,如何看待凉州刺史所奏之事?”
所有人还在消化刚到的消息。
一时间没有人主动站出来。
看到没人主动开口,皇帝开始点名了。
“元章,你作为兵部尚书,有何见解?”
李临恭声答道:
“陛下,若吐蕃真为声东击西之计,臣认为当属我大楚的机会。”
“只要安西大都护府将计就计,定能给吐蕃以重创!”
李临的这番话,无疑很对皇帝的口味,其脸上露出一丝微不可查的满意之色。
在当今皇帝心中,开疆拓土的雄心从未熄灭过。
底下臣子察言观色,感受到皇帝心中的倾向性。
纷纷开口。
“陛下,吐蕃无故围我石堡城,又觊觎我安西四镇,定当叫其有来无回。”
“臣附议,当给吐蕃一个深刻的教训。”
“吐蕃畏威而不怀德,仁慈礼教对其无用,唯有临之以威才行。”
“...”
皇帝满意的看着这些懂事的臣子,他的内心也有属于帝王的骄傲。
总结道:
“吐蕃既然发起了战争,那就必须要承受战争带来的后果!”
既然此事已定,皇帝准备和大臣们交流下感情,说道:
“诸位爱卿,根据恭刺史所言,吐蕃此计为一个名叫楚青的少年识破的,诸位认为该如何奖励他?”
这时,军器监大监也站出来汇报说:
“陛下,臣也收到凉州大监汇报,楚青改良了传统飞云梯,其献上的青云车坚固便捷,攻城效率大大提高!”
皇帝有些吃惊,这个楚青既有看穿吐蕃之计的谋略,又有改良军械的实干,实在是个人才。
这是,又有一道声音响了起来。
国子监祭酒出列说道:“陛下,前任司业宫长大儒寄来书信,说其新收了两个弟子,其中有一个也叫楚青。”
皇帝有些懵了,怎么朕的朝堂都是楚青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