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瑜的话一出,刚才还愤怒不已的勋贵们瞬间哑火,便是几个文臣也都呆了一下。
一时间,殿内一片寂静。
户部尚书王博没想到这位新册封的国师还有这一手,亏他还想着勉强算是自己人呢。
搁这等着呢,是吧?
王博颤抖着手问道。
“国师,你刚才不是还说,好战必亡吗?”
“怎么突然就要动手了?”
朱瑜奇怪地看了王博一眼,感到莫名其妙。
“小道动手了吗?雷法是神通,不用动手也能施展。”
这话还能这样解释吗?
王博又问道。
“那打打杀杀呢?”
“不是说打打杀杀不好吗?”
朱瑜眨巴下眼睛,否认道。
“是不好啊,但这不是最后没办法了,才用的嘛。”
“这元人不肯听小道教化,被雷劈了。”
“那些活下来的元人就会以为,这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方才降下天罚。”
“如此一来,剩下的元人一定就能听懂教化了。”
王博逐渐气急败坏。
“那教化呢?”
“不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吗?”
“不是先教后点化吗?”
朱瑜沉默三秒,一副悲天悯人状,叹息道。
“小道教了啊,他不听,小道能有什么办法?”
“连教他道理都不听,顽石一枚,怎么点化?先教后点化,按顺序来,不能跳过。”
“只能说,天意如此啊。”
...
皇椅上,一直看戏的朱元璋这会儿已经彻底搞明白朱瑜的想法,不由乐了一下,旋而打圆场道。
“国师。”
“你就别逗弄王爱卿了。”
“元人的残余势力一直蠢蠢欲动,这几年虽然好些,但还是有零星的劫掠以作试探之用。”
“国师若有解决元人的良策,不妨说来,与众位爱卿讨论讨论。”
“假使可行,就可解除大明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了。”
朱瑜拱手应下。
“皇上说的是。”
其实他这次进宫本来就是要献上解决元人的策略。
不过朝堂上这些势力他不太清楚,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现在看来,朝堂上的这帮人,也是各自抱团。
勋贵和文臣对立,这就不用多说了。
一个负责打仗,一个负责后方,产生矛盾再正常不过了。
可这里面也有讲究。
勋贵中,曹国公李文忠和西平侯沐英的地位属于比较超然的。
这两位都曾为皇帝朱元璋的养子,虽然李文忠由于还是皇帝外甥的缘故更亲一些,但性质是一样的。
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这两人都属于他的铁杆心腹。
然后就是韩国公李善长和魏国公徐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开国六公爵之首,就是李善长,他被比之萧何。
但问题也在这。
李善长功劳大,威望高。
这事就开始有点犯忌讳了,功高震主嘛。
不过有比较好的一点是。
李善长知趣。
前些年,他主动交权养病在家。
今日虽在,那也是在其儿子娶了公主联姻皇家之后,又被委以重任。
同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
至于魏国公徐达,则要简单的多。
忠正勇武,为人谨慎,一门心思效忠皇帝。
所以,他的功劳虽然大,但皇帝朱元璋还是对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让其负责边镇练兵之事,拱卫大明北方。
至于剩下的那些侯爵,则是当年这帮人麾下各自的将领。
至于文臣。
在去年刘伯温死后,浙东文臣一脉被废之后,目前是胡惟庸这帮人大权在握。
......
当朱瑜因一场小风波中众人的表现而对朝堂势力有了初步轮廓之后,剩下的事就要简单多了。
“皇上,小道确实有个法子。”
“既然强攻不行,倒不如智取?”
朱元璋皱眉,问道。
“怎么个智取法?”
朱瑜淡笑道。
“皇上,可知前隋之时,齐国公长孙晟分化瓦解突厥之故事?”
朱元璋想了想,点头道。
“是‘一箭双雕’那个?长孙皇后的父亲。”
“这个朕知道,翰林院的学士讲经时,给朕提过。”
朱瑜颔首。
“不错,正是此人。”
“小道所想之法,便和此人瓦解突厥之策类似。”
“分化,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