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萧何第二此请求朝廷调拨大军平乱了。
而且是一天内的第二次。
因为萧何隐隐的预感到,事情不会那么快就平息下去。
之所以这么感觉。
是因为自己一路上所见造成的。
因为三川郡守逃跑,造成各个县各自为战。
又加上郡尉的贪生怕死不作为,让本就严重的灾情更是雪上加霜。
萧何意识到,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就是要把决口的堤坝给堵上。
可是萧何从咸阳出来时,走的太急,忘了跟扶苏要几个专管水利的官员...
正在思索间,看见站在自己面前的李兆,眼睛一亮。
眼前这位不就是一位实打实的水利官员么!
“李大人!”
“卑职在!”
因为萧何现在总管黄河沿岸赈灾事宜,又手持秦王剑,所以萧何有权命令李兆。
“本官命你,即刻带人前往黄河决口出进行封堵!务必要在最短时间把大堤修补好!”
听得萧何对自己下的命令,李兆有些犯难。
“啊?!萧大人,可我现在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哪怕一个民夫啊...”
“李大人不用担心,人手问题,我马上就会上书给陛下,让他调拨人手!我出来时,陛下答应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只要能把黄河决口堵住,就是大功一件!”
李兆听萧何如此说,心中也有了些底气,当即拱手回礼。
“臣定不辱命!这就前往黄河决口视察情况!”
说完,李兆竟然直接就走了...
萧何怕李兆路上出什么意外,赶忙命令十几个亲卫听李兆使唤。
送信的快马,只用一昼夜就将信送到了扶苏手上。
扶苏没想到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
看到郡尉,郡丞,监御史不作为,大为恼火,气的连砸好几个物什,当看到萧何直接将他们斩首示众,又连连叫好!
可是看到最后,萧何请求派兵镇压乱民时,又眉头紧锁了起来...
现如今自己身边已经没兵可派了...
能调派的兵力,都已经被调派到北地开发西域了...
“上哪儿去调派兵力呢?!”扶苏在心中思索着。
“韩谈!”
“奴婢在!”
“去,把国尉杨端和请过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之所以要用请,是因为杨端和年事已高,腿脚不便。
平常没有重要的事情,扶苏准许杨端和不上朝。
可是现在没办法,只能去请杨端和来共同商议,看看调哪里的兵前去比较好。
论对全国兵力部署的熟悉程度,扶苏还是比不上老国尉的。
等了大约一个时辰,杨端和才到了偏殿。
“老臣杨端和,拜见陛下...”杨端和说着,就要下跪。
扶苏赶忙扶住了他。
“老大人,以后在这偏殿,就不要跪了!”
“来人,给杨老拿个椅子过来!”
韩谈赶紧将一个椅子放在了杨端和屁股后面。
杨端和坐在上面,不由得赞道:“陛下发明的这椅子,可真是个实用的物件!”
“哈哈哈,杨老坐的舒服就行!”
“不知陛下能否将这椅子赠与老臣,就算是老臣告老之前,留给老臣的一点念想吧...”
杨端和颤颤巍巍的说着。
扶苏有些纳闷,怎么上来就说自己要告老了呢?!
只要出言劝道。
“杨老这叫什么话,怎么好好的就说什么告老,朕看杨老还能再干个五年!”
杨端和一听,哈哈大笑了起来。
对扶苏说的话很是受用。
可依然坚持的说道:“陛下,老臣的身体老臣自己知道,今天从接到传召,到进了皇宫,居然要用两个时辰,这可是要耽误事儿的!”
“老臣知道陛下心忧关外灾情,又听说起了民乱,也就不多废话了...”
“陛下只需要将郎卫中的一万羽林以及河东,上党,南阳这些郡的郡兵调拨一部分,就可以用于平乱了...”
“善!朕这就按杨老说的办!”
然而不等扶苏动笔,杨端和又开口说道。
“陛下且慢,臣还有话要说!”
“杨老请说!”
“陛下,也该是时候把驻扎百越的秦军给调回来一些了...”
“这是为何?!”
杨端和听得扶苏这样问,突然语气有些凝重的说道。
“因为老臣,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接到百越之地送来的公文了...老臣怀疑那赵佗...”
杨端和说到这里,眼中噙满了焦急之色。
扶苏一听,头嗡的一下就变的空白了...
感觉后脊梁骨都有些发凉...
正在这时,萧何的第二封信也送了进来。
里面除了再次派兵之外,就是要求征发徭役前去修补大堤。
在奏书中,扶苏看到了一个人名。
这人的名字,让扶苏脑门立马就见汗了。
陈涉!
推翻大秦的第一人,扶苏没想到不管怎么改变,陈涉还是造反了。
扶苏发呆了半晌,才将奏书交给了杨端和。
杨端和眯着眼睛仔细看了半天,这才放下奏书。
“陛下,看来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然,这位萧大人也不会一天连发两道奏书。”
扶苏点头说道。
“是的,奏书上不是还说了,一个叫陈涉的人带领了一支人数不详的乱军,到处攻城抢粮...”
对此,杨端和则淡定的说道。
“陛下,一个匹夫而已,不足为虑!只要陛下稳扎稳打,区区乱民而已,很快就可以镇压下去!”
然而对于杨端和的说法,扶苏表示不敢赞同。
既然陈涉会出来,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其他人物都会出现。
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以何种形式出现罢了。
扶苏想着想着就入了神。
直到杨端和叫了他第三遍,才把神游天外的扶苏给回了魂。
“陛下,不必多虑!我大秦有百万雄师坐镇,那些人,折腾不出什么浪花,只不过是浪大浪小,时间长短罢了!陛下进则控扼好巴,蜀,汉中,河东,上党,太原等郡,退则把守武关,函谷关,如此!天下无忧矣!”
扶苏一听,确实是这个道理。
自己不是胡亥,蒙恬也没有自杀,一切,都还未可知。
“杨老定国之策,朕必定谨记在心!”
杨端和见扶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便接着说道。
“陛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赵佗的态度!”
扶苏心思急转,说道。
“那我们,就试他一试!?”
“陛下,老臣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先试他一试!”
扶苏见杨端和同意自己的办法,便直接发了个诏令。
内容很简单:调派百越十万军队入咸阳。
理由:士卒服役期满!轮换!